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说,人类社会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在于能够不断演化出更复杂和更具合作性的社会安排,从而持续繁衍进化。探索解决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如此宏大的问题,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本质上可以归结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工业化转型实现发达状态的进程。这里的工业化特指张培刚先生在《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中提出的包含了工业和农业在内整个经济的现代化,即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当前中国面临着人口红利和开放红利锐减后,如何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转型与升级的问题,即人口数量与质量对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张培刚先生等学者兼收并蓄东西方经济发展学说众长,以一种综合又开阔的视野,完善与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体系,强调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永恒主题。新发展经济学在这里给出了一个处理国家复杂问题的科学范式:将历史的和制度的分析,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发展要素与国际条件,技术进步与资本形成,人口结构与产业经济调整,动态的和非均衡的比较,以及战略政策和发展实践等相结合。这些要素或因子成为我们研究新时代中国老龄化问题的要义。当然,在实践中还要落实发展目标、政策规范和执行标准来不断检验战略政策的实效。科技创新成为新时代老龄化社会发展“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从全球视野来看,人口增长减速并非中国独有,人口老龄化是世界趋势。按照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9年发布的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人口达峰并开始持续下降的国家或地区数量将增至55个。中国自1990年代开始,内在自然增长率转负之后的约30年时间,人口增长转负的趋势短期难以改变,所有的政策措施必须在人口约束条件下寻找最大公约数。我们应当进一步积极探索中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不断构建与完善生命全周期健康可持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按照广义上的老龄产业集群角度看,2021年中国“银发经济”整体产业规模约达5.7万亿元,预计将在2050年突破100万亿元,届时将占GDP的1/3以上。从全球主要经济体角度看,政府、全球性组织和企业的养老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法治化进程也呈快速发展态势。全球增长咨询公司沙利文预测:全球“养老科技(Gerontechnology)”市场中期收入预计将超过25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