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北大人谈人生选择和价值塑造

1.王鹏飞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
成为the best的研究者、the best的知识分子
“我们中心不要那种只是try my best的学生,而是要the best的学生。”2000年,时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副院长的海闻对报考CCER研究生的王鹏飞这样说。当时王鹏飞面试成绩表现不佳,在大门口堵住海闻质问说“我已经try my best了”。
 
14年后,时值CCER创办20周年,王鹏飞在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CCER那些传说中的事》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海老师的话让我非常震撼……我就这样怀着既兴奋又有点郁闷的心情踏入了经济中心,而随后的三年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文章详见:王鹏飞 :未来宏观经济研究方向与方法


2.李笑薇

 

富国基金副总经理

“进入量化领域是水到渠成的选择

李笑薇是北京大学经济学科班出身,她一直是学分绩点很高、综合成绩很突出的不偏科“学霸”。经济学本科学习中要学数学,但她坦言那四年并“没有学明白”,直到历经美国的两次实习后,才让她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美感和效用。
 
跟随当年的留学潮,李笑薇北大毕业后申请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硕士,之所以选择申请硕士,因为她是一个偏实用型的人,但当时的一个博士项目机缘巧合地把她带去了美国。两年暑期,她分别去了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实习,正是这两次实习彻底地影响了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她彻底转向量化研究的起点。
 
(文章详见:引领量化投资“她时代”,专访富国基金副总经理李笑薇


 

3.沈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Do you believe in it?”
沈艳可能压根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回到北大,成为一名经济学家。1987年,还在读初中的沈艳趁暑假跟着父亲来北京游玩。未名湖的湖光塔影收入眼底之际,她立志要成为这个园子里的人。几年后她如愿被国际经济系录取,开始了与北大的不解之缘。
 
四年的大学学习为沈艳日后的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真正让她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要等到毕业后去南加州大学攻读博士的经历。离开南加州大学17年后,沈艳至今对一次经历记忆犹新。一次她把自己的一篇论文拿给一个非常受人尊敬的学者看,对方看后盯着沈艳的眼睛问了一句:“Do you believe in it?”这件事情让沈艳此后写东西都先自问这句话。
 
(文章详见:沈艳:在喧嚣的数字时代需要逼近“真相”

 

 

4.朱宁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副院长
“人往往是在逃避自己命运的路上,才撞见自己的归宿”
师从诺贝尔奖得主希勒教授的朱宁,一直对人类偏离“理性人假设”的极端行为研究持有浓厚的兴趣。“过度自信、控制幻觉、思维定势、代表性偏差、选择性偏见、情绪化……人类的这些行为偏差给投资决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投资者的敌人》一书中,朱宁这样写道。
 
朱宁认为自己人生中迄今有三个“高光时刻”:第一是回国参与创办国际一流商学院——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并以西方经济学的视角学习、体验、参与中国的经济金融改革;第二是2013 年博鳌论坛时作为全球青年领袖受到习总书记的接见,后受周小川行长邀请作为国际金融论坛秘书长,参与中国和世界金融秩序改革;第三是为导师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作序,并为其新书《叙事经济学》撰写推荐语。
 
(文章详见:一个行为经济学家眼中的人类本质 | 专访上海高金副院长朱宁
 
 

5.赵耀辉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
“我是被时代推着走”
上世纪80年代,时值改革开放之初,在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北京大学开始设立国民经济管理专业。1981年,初入燕园的赵耀辉对经济学一无所知,仅凭中学老师的一句建议,她便走上了经济学之路,而这成为了她一生的事业追求。
 
与时代同行,赵耀辉的研究一方面对接的是中国最宏大的景象——城市化下的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另一方面关心的是最弱势的力量——农村流动人口、老年人口与女性劳动力的生存状态。在赵耀辉与团队的努力下,“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应运而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老年人调查研究项目之一,不仅对于中国,也对于发展中的转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章详见:赵耀辉,理性关注弱势者的女经济学家

 

 

6.罗飞

 

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
“我是保留学籍出去闯荡的人”
1988年,罗飞可能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一家私募创投机构联合创始人。当年,罗飞从北京大学世界经济系毕业,当时的他正面临着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保研成功的他本应继续享受在燕园的读书时光,但一家深圳外贸公司的招聘信息让他有些动摇。公司来北大招聘的时候,几个去过深圳实习的同学选择了这份工作。在和导师商量之后,他决定先保留两年研究生学籍,本科毕业后便义无反顾地只身前往深圳。
 
近30年的股权投资生涯,让罗飞成长为行业老将,在收获经验与荣誉的同时,他仍葆有最初的信念。
 
(文章详见:罗飞:私募投资人的使命是什么?) 

 

 

7.刘寒星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股权资产部(实业投资部)主任
“君子不器”
中国的证券市场开始于1990年,上交所、深交所先后获批开市营业。同年,刘寒星考入北京大学,就读于经济学院国际金融专业。17岁的他当时还不知道自己以后的人生会和金融改革交织在一起。
 
2008年4月,刘寒星自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任上转赴社保基金。资管领域工作13载,他个人认为,投资是“事前讲科学,事后看哲学”。而纵观刘寒星整个职业生涯,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每一次工作变迁,背后折射出的都是一次次中国金融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他相信,“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一切都自有最好的安排。
 
(文章详见:刘寒星:如何在社保基金做价值投资?
 

 

8.窦炜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助理教授
当时他们都觉得我疯了
窦炜是目前国际金融学界一颗崭露头角、闪闪发光的新星: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了数篇文章,是沃顿商学院最具潜力的助理教授之一,曾获得多项学术和教学奖项,拥有北大的数学和经济双学士学位、耶鲁统计和MIT金融的双博士学位。他看上去就像再普通不过的邻家男孩,爱笑、爱讲故事、爱喝可口可乐。
 

“开始我觉得华尔街的工作太有诱惑力了”,公司也看到了窦炜在金融领域的非凡潜质,希望他能够留用,并且给出了异常诱人的条件。窦炜已然明白,自己真正热爱的是研究工作,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所以我便想去申请读第二个博士,当时他们都觉得我疯了。

 

(文章详见:窦炜:做学术研究中的“创业者”

 

 

9.高善文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北大像个自由市场”
北大求学是高善文人生履历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篇章。1988年,着迷于物理学的高善文,考上了北大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正式开启7年的燕园学习生活。高善文曾在《时光的刻痕》一文中写到,“北大像个自由市场。只是在这个市场上自由叫卖的并非文具,而是各种闻所未闻的新思想”。
 
时间到了2013年以后,高善文在经济分析业界声名鹊起,常受一些民间智库(中国金融40人论坛、北大国发院等)邀请,参团赴华盛顿拜访美国主要的政府机构和智库,也因此得以近距离观察中美外交的现实运行。“当我在拜访白宫过程中试图去理解他们讨论的内容,试图理解美方的政策思路时,李慎之先生当年的讲课内容始终是我最重要的思考框架”。
 
(文章详见:高善文:一位首席经济学家的心灵史

 

 

10.刘柏霄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
“正确的方向与错误的方向”
基于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人们在面临选择时,或许最好的选择就是当下所做出的这个看似随机的选择。在刘柏霄看来,自己之所以会迈入金融领域,成为一名金融学教授,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我出国留学的选择是Purely Market-Driven(纯市场导向)的”,刘柏霄坦言,“由于好友学的是金融,我最先准备的考试也就是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经过3个月的准备,竟出乎意料地拿到了满分”。对于刘柏霄而言,这个满分是底气也是运气,给了他面对未知转变的信心和勇气,“回看这一路的选择,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匹配个人价值的价格(工作),从而走到了今天。这也充分证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文章详见:刘柏霄:媒体叙事、行为偏误与世界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