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擎:财富管理新阶段助力资本市场新发展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非常年轻,但发展非常快,参与主体包括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基金销售公司等多种类型。随着资管新规正式实施,财富管理机构进入“配置为王”的新阶段,将对资本市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财富管理进入“配置为王”阶段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007年之前,“牌照为王” 阶段。彼时银行存款占居民财富的绝大部分。这一情况在1998年第一批基金公司问世后,逐渐得到改观,同时借助2007年的牛市,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关注理财并通过炒股、买基金等方式探索新的财富管理方式。

 

2007年到2017年,“产品为王”阶段。这一阶段,广义的资产管理行业发展非常迅速,规模从不到10万亿元扩展到100万亿元以上,其中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前期为阳光私募)、信托计划、保险、券商资管等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2018年开始,财富管理逐渐进入“配置为王”阶段。尽管当前绝大部分财富管理机构展业方式仍是单一金融产品销售,但“配置为王”的时代已悄然开始,并不可逆转。原因如下:

 

首先,宏观去杠杆使得间接融资逐渐向直接融资过渡,“产品为王”的模式难以延续。在2007到2017年,最受欢迎的金融产品就是银行理财和非标准集合信托计划(非净值化集合信托计划),这两类产品规模合计从不到5万亿元发展到高峰接近60万亿元的水平,其背后主要是信贷市场的扩张,旺盛的投资需求使得溢出的信贷需求不能完全被贷款满足,剩余资金需求转向了“影子银行”。尽管影子银行类产品也强调风险自担,但大部分金融机构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实际错配了风险、期限和收益,并凭借其稳定偏高的收益率以及“刚兑”属性,在市场上大放异彩。2018年以来,经济模式从投资向消费转型效果逐渐显现,叠加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逐渐打破“刚兑”,这两类产品的规模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下降了接近10万亿元,同时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注册制改革也使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产品吸引力明显增强,净值化主导的时代正式开始。

 

其次,在净值化时代,单一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市场上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可以保证在半年到一年时间内一定会上涨,但人们对新买产品的观察期通常也就是半年到一年时间,时间长了便会失去耐心和信心。实践表明,多元资产配置的账户波动要显著小于单一产品,这提高了客户长期持有意愿。

 

第三,财富管理行业竞争越趋激烈,客户需求逐渐觉醒,也催生新的业务模式。在过去十几年,财富管理多数时候是蓝海市场,一方面居民财富增长非常快,另一方面其财富管理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涌入财富管理市场,银行成立私人银行部,券商成立财富管理部,同时客户对于专业服务的需求也随着时间推移萌生。随着资产管理的发展,财富管理也具备了通过多元配置方式提供服务的可能性。

 

在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部分财富管理机构也希望突破原有产品为主导的业务模式,尝试一种以配置为主导的业务模式。新业务模式与老业务模式的区别在于:

 

第一,新业务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资产配置。如果以产品销售为主导,一般很难真正识别客户的需求,比如当下比较流行的混合型基金,假设发售给1000个客户,这1000个客户对于该基金的反应可能千差万别,保守稳健型客户认为波动太大,而进取型客户则认为太过平稳。如果为每个客户都建立一个符合他自己风险偏好的基金组合(定制过程可充分借助科技手段降低成本),那么就可以给保守稳健型客户配置的股票基金的比例降到比较低,给进取型客户的配置多加一些股票基金的仓位,从而满足不同客户对于自身投资目标的期望。

 

第二,新业务模式是买方投顾模式,与客户利益具有更长期的绑定。买方投顾模式是一种向买家(客户)收费而不是向卖家(资产管理机构)收费的模式。过去产品主导模式下,很容易激发人性的弱点,比如股票基金的销售激励一般高于债券基金,客户经理倾向于多推荐股票基金给客户。但买方投顾模式的游戏规变了。不管推荐股票基金还是债券基金,在买方投顾模式下都是向客户收取一个类似账户管理费的投资顾问费用,而不再向资产管理人收取销售费用(或将其费用做了抵扣),因此客户经理很快发现推荐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的收入是差不多的,其创收=客户委托金额×投顾顾问费率,因此客户经理倾向于转向关心客户的委托总金额、客户满意度等这些与客户利益更一致的目标。

 

第三,新业务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客户体验。一般而言,基金募集说明书都非常专业,要求每一个零售客户都能深刻理解他所购买的每一只金融产品的内涵并不现实,因此也更难保证其在购买前真正理解产品背后的收益特性和风险。当转变为新业务模式,客户所要理解的内容主要是资产配置的基础理念、资产配置的比例和风险偏好的关系,这些概念相对复杂专业的基金说明要容易很多。

 

……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