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风:高压贸易摩擦下外贸企业何去何从?

自2025年1月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以芬太尼管控、贸易平衡为借口对全球贸易伙伴征收了一系列高额关税,对国际贸易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及供需格局都因此发生深刻变化,中美经贸关系作为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关键一环,面临着严峻挑战。


浙商证券宏观政策研究负责人靳风在《北大金融评论》发文表示,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引发的贸易摩擦不仅限于中美双方,其引发的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对新兴市场也形成“传导”效应。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受到整体“对等关税”的拖累,其需求总量受到抑制,中国企业拓展新兴市场更具挑战性;另一方面,关税压力也使新兴市场国家重新审视自身的贸易政策和经济结构,部分国家强化对外国投资以及进口产品的调查及监管,中国企业进入新兴市场的门槛有所提高。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24期。


自2025年1月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以芬太尼管控、贸易平衡为借口对全球贸易伙伴征收了一系列高额关税,对国际贸易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及供需格局都因此发生深刻变化,中美经贸关系作为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关键一环,面临着严峻挑战。对于我国广大外贸企业而言,特朗普发起的这场贸易战无异于一次 “压力测试”,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与困难,也蕴含着转型与升级的重大机遇。如何在风云变幻的贸易环境中找准定位、调整策略,成为外贸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当前关税冲击的基本情况


从具体影响看,不应低估特朗普关税措施对我国外贸行业的冲击。特朗普上台后,分几轮将中国输美商品平均关税增加到145%,个别品类高达245%,高额关税严重冲击了中国对美出口规模,造成大量订单滞留,贸易规模明显收缩。根据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对等关税”出台后,4月中国对美出口货物总值330.24亿美元,同比减少约21%,中国对美出口企业面临订单流失、产销计划被打乱等困境,一些中小外贸企业甚至因难以承受冲击而陷入经营危机。尽管中美日内瓦会谈取得显著成效,美方将对华平均关税降至约49%(平均税率),但需要看到的是,当前总体关税税率比起特朗普上台前仍有30%增幅,且叠加钢铝、汽车等“232条款”关税后,包括电气设备、汽车零部件、半导体在内的部分产品输美关税仍高达50%以上,外贸困境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


除直接造成的经营困境,关税对供应链的扰动亦给外贸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为规避关税影响,一些企业不得不重新规划全球供应链。一方面,部分在华外资企业出于规避关税成本的考虑,选择向东南亚、墨西哥等国家地区转移产能,致使国内相关产业订单流失、产能闲置,部分出口型加工行业面临产业空洞化的冲击;另一方面,作为全球贸易分工红利的重要受益者,中国企业也在加速海外产能布局,以降低原产地规则限制带来的关税成本,但这也意味着企业需要进行境外选址、合规和供应链资源建设,并根据不同贸易目的地的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供应链布局和管理,从而承担更高额的经营成本。



关税对外贸企业的冲击还反映在需求结构与消费偏好的变化上。以关税引起的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市场竞争价格提高为例,部分低附加值、同质化较高的中国产品可能遭遇需求减少,而高附加值差异化、个性化中国产品可能面临较少、较小的冲击。中国出口企业或将不得不更加强调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以迎合美国采购方面在贸易战背景下的新偏好。同时,关税博弈的不确定性也造成部分美国采购商减少了从中国的长期订单,转而寻求短期、小批量的订单模式,增加了中国企业盈利的难度和成本。


······


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24期

订阅全年刊或三年刊

享独家优惠

扫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