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官方微信/微博


在全球化浪潮遭遇逆流的当下,贸易保护主义正将世界经济推向通胀的漩涡。当关税壁垒、技术封锁与产业补贴同时出现,其影响早已超越单纯的贸易额增减,更深刻重塑着全球经济的运行轨迹。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曹逸格共同在《北大金融评论》发文表示,全球通胀格局在特朗普2.0时代呈现三大新特征:区域化、结构性、政策驱动性。这些新特征表明,全球通胀已不再是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而是与贸易政策、地缘政治、技术创新等因素紧密相连的复杂系统。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24期。

在全球化浪潮遭遇逆流的当下,贸易保护主义正将世界经济推向通胀的漩涡。当关税壁垒、技术封锁与产业补贴同时出现,其影响早已超越单纯的贸易额增减,更深刻重塑着全球经济的运行轨迹。本文试图揭开贸易保护主义与全球通胀之间的传导机制,在历史镜鉴与现实博弈中探寻通胀的深层逻辑,并聚焦中国在变局中的战略选择。
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转嫁链”:从微观壁垒到宏观通胀
在全球深度融合的今天,贸易保护主义已不再是简单的关税壁垒堆砌,而是演变为一套精密的“成本转嫁系统”,其作用机制如同多米诺骨牌,从单一商品的价格波动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通胀浪潮。以美国对华301关税为例,表面上看似针对特定商品,实则通过产业链的复杂传导,将成本压力层层放大。如在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中,大量使用进口棉纱,关税上调导致棉纱需求转向东南亚。然而,全球海运价格因贸易路线改变而大幅上涨,这种“关税-贸易路线改变-海运成本上升-终端涨价”的传导链已显现其威力。越南服装出口因美国订单转移增长显著,但同期其出口至美国的集装箱运价也大幅上涨,抵消了部分利润增长,最终成本仍由全球消费者承担。这种成本转嫁并非简单的线性传导,而是伴随着产业链的重组与优化,形成了一种动态的成本分摊机制。
关税的“乘数效应”在全球化背景下被显著放大。美国对华关税清单中,消费品关税税率的大幅提升,引发全球市场的连锁反应。中国出口企业为维持利润,不得不提高出口价格,而这又进一步推高了全球纺织品市场的整体价格水平。这种“关税-出口价格上涨-全球市场价格联动”的乘数效应,使得贸易保护主义的通胀影响远远超出其直接针对的商品范围。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乘数效应在全球价值链深度整合的今天,其影响范围和程度都被显著放大。
产业链重构的成本是贸易保护主义通胀效应的更深层传导路径。当贸易保护主义迫使企业放弃全球最优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将长期推高生产成本。欧盟对华新能源汽车反补贴调查中,部分国家要求中国企业披露电池配方等核心技术,否则将面临高额关税。这种“技术胁迫”不仅增加合规成本,更可能打破既有产业分工体系。据估算,若欧盟全面实施此类措施,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成本将大幅增加,而这部分成本最终将通过价格机制转嫁给消费者。产业链重构不仅涉及生产环节的转移,更涉及技术研发、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全链条的调整,其带来的成本上升是全方位的。
技术封锁的通胀效应日益凸显,且呈现出“双重挤压”的特征。在高科技领域,技术封锁导致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供应中断,使得依赖进口的企业不得不寻找替代方案或自行研发。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更可能导致生产效率的下降和成本的上升。以芯片为例,美国对华芯片禁令导致全球芯片市场供应紧张,芯片价格大幅上涨,直接推高了全球电子设备的生产成本。这种“技术封锁-供给短缺-成本推动型通胀”的链条,正在成为全球通胀的新推手。同时,技术封锁还可能引发“逆向创新”,迫使受制裁国家加速自主研发,从而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形成新的平衡。然而,这种平衡往往以短期的成本上升和经济效率损失为代价。

历史镜鉴:贸易战与通胀螺旋的恶性循环
回顾历史,贸易战与通胀螺旋的恶性循环并非一件新鲜事,其本质是“以邻为壑”政策的必然结果。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教训至今仍发人深省。该法案将美国平均关税税率大幅提升,引发全球贸易报复。各国纷纷提高关税壁垒,导致全球贸易量大幅萎缩。为了应对出口萎缩和国内经济困境,各国政府不得不扩大财政赤字,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然而,这种做法却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德国为应对出口萎缩,被迫扩大财政赤字,通胀率飙升;法国则通过价格管制维持企业生存,但黑市交易猖獗,物价指数大幅升高。这种“关税-贸易萎缩-财政赤字-通胀失控”的传导链,与当前某些经济体“脱钩断链”政策形成历史回响。历史表明,贸易战没有赢家,只有通过多边合作与规则制定,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技术封锁的通胀效应在历史上也有迹可循,且往往与地缘政治紧密相连。日本半导体产业在1980年代遭遇美国“301调查”后,被迫接受自愿出口限制。表面看日本对美出口仅小幅下降,但技术转让中断导致全球芯片价格上涨数倍,直接推高全球电子设备成本。这种“技术封锁-供给短缺-成本推动型通胀”的链条,在当时就已显现。当前,美国对华芯片禁令正重演历史:全球数据中心建设成本因高端芯片短缺而大幅增加,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不得不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形成新的通胀压力。历史告诉我们,技术封锁不仅损害被制裁国的利益,也反噬制裁国自身,最终导致全球科技生态的恶化。
现实博弈:特朗普2.0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升级与全球通胀新挑战
特朗普2.0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全面升级态势,其“无差别关税打击”策略标志着美国贸易政策的根本性转变。2025年2月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基于《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对加拿大和墨西哥产品加征25%关税。这种策略从“公平贸易”逻辑转向“绝对优先”逻辑,其影响远超简单的关税调整。特朗普关税政策呈现四大特征:行动更快、范围更广、系统谋划、法理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关税税率的上调,更体现在关税政策的系统性和长期性规划上。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政策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维护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关税的“成本转嫁链”在特朗普2.0时代被显著强化,其传导速度和影响范围均超过以往。以钢铁行业为例,美国对进口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后,国内钢铁价格短期内上涨18%,直接推高汽车制造业成本。福特汽车公司数据显示,其F-150皮卡生产成本因钢材涨价增加320美元/辆。这种成本压力通过产业链传导至终端消费者,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新车平均售价同比上涨7.3%。更值得警惕的是,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贸易伙伴的反制措施,形成“关税螺旋”。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加征15%关税后,美国大豆出口量骤降34%,导致全球大豆价格波动率上升至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这种“关税螺旋”不仅加剧了全球贸易的不稳定性,也增加了全球通胀的压力。
产业链重构的成本在特朗普2.0时代呈现指数级增长,其影响范围和深度均超过以往。美国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升级后,中国中芯国际28nm芯片产能逆势扩张三倍,但全球芯片市场因供给短缺出现结构性通胀。2025年第二季度,汽车芯片价格同比上涨230%,导致全球汽车产量减少120万辆。这种“技术封锁-供给短缺-成本推动型通胀”的链条,在特朗普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后进一步强化。该法案要求接受美国补贴的企业10年内不得在中国扩大先进制程芯片生产规模,直接导致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出现“巴尔干化”趋势。
特朗普2.0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还催生出新的通胀传导机制,其复杂性和隐蔽性均超过以往。美国将关税与芬太尼危机、非法移民等非贸易议题捆绑,形成“政治化关税”工具。2025年3月,美国以“打击芬太尼走私”为由,对墨西哥进口商品加征50%关税,导致墨西哥比索贬值12%,输入性通胀压力迫使墨西哥央行加息150个基点。这种“关税-汇率-通胀”的传导链案例,在加拿大、欧盟等经济体均出现过。这种新的通胀传导机制不仅增加了全球通胀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复杂性。
全球通胀格局在特朗普2.0时代呈现三大新特征:区域化、结构性、政策驱动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间贸易额同比增长15%,形成“通胀避风港”效应;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产业价格波动主导CPI走势;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被迫与贸易政策深度捆绑,形成“关税-利率”政策组合拳。这些新特征表明,全球通胀已不再是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而是与贸易政策、地缘政治、技术创新等因素紧密相连的复杂系统。
······
《北大金融评论》第24期已上架
现在征订全年刊和三年刊
即享超值优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