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官方微信/微博
科技金融发展的战略定位与政策支持
战略导向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国家战略竞争力的关键支撑。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将科技金融放在“五篇大文章”之首,对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202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优化科技金融区域布局,通过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2024年4月,证监会发布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十六项措施,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并优化并购重组与股权激励制度,形成“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近年来,科技金融的政策框架持续健全,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更加精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更加丰富,科技金融政策配套不断健全,为金融机构更好服务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地方实践
湖北省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拥有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4.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及81位院士领衔的科研力量。2024年,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397.84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2.2%,增幅排名全国第3位。湖北省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针对科技金融供需信息不匹配、金融机构专业能力与科技创新需求不匹配、金融机构投资回报与风险不匹配等问题,出台《湖北省科技金融质效提升行动方案》,健全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力度,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科技金融是指通过金融工具、政策与服务的系统性安排,将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相结合,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的多元化金融投资体系。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组成部分,在支持科技金融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型企业普遍存在高技术、高成长、高收益、高风险、轻资产特点,在金融支持上很难界定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点,且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风险控制严格、信贷准入要求较高的特点,中小型银行受限于专业性不足、产品种类较少等因素,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产品较难满足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离实现科技和金融高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做好科技金融服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是科技金融客户认定较难。现阶段,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对科技型企业界定标准不一,地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商业银行之间信息沟通未能实现有效互通,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认定、数据获取未能形成完整统一的信息库,不能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
二是发展科技金融相关制度仍需完善。我国现阶段虽已建成相对健全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但部分政策在落地过程中仍存在执行不到位、标准不一等问题,特别是一些政策之间横向重叠,一定程度影响了实际效果。金融监管部门要求信贷投放达标同时,依照传统信贷制度对信贷投放进行合规性审查,但科技型企业存在轻资产、高风险特殊性,会降低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企业投放贷款的积极性。
三是商业银行传统金融模式不能满足科技金融需求。商业银行传统的“重资产”债权融资模式与科技型企业发展特点难以匹配,“重营收、重现金流”的评估标准,难以和科技企业“科技研发—产业”的循环模式相匹配,缺乏分层分类的信贷产品体系,难以和科技型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相匹配。针对一些已经发展较为稳定的成熟期科技型企业,往往能推出丰富的信贷产品,造成过度授信,对于其他成长期的科技企业提供的信贷产品较少,融资需求难以满足。
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服务科技金融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下称湖北中行)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策部署,聚焦湖北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战略部署,积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跟湖北省政府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十百千万”行动步伐,围绕“光芯屏端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适配创新产品,不断提高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能力。2022年以来,湖北中行科技金融贷款新增超53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新增超500亿元,增幅分别达到155%和257%。
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与服务创新
湖北中行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成长、长周期”特点,构建“全链条、全周期、全生态”的科技金融产品矩阵,精准匹配企业从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各阶段融资需求。
初创期企业:信用类融资与风险共担。针对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缺抵押的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出无抵押信用类贷款,以核心团队技术背景、专利价值为核心评估指标,帮助轻资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通过信用、知识产权等获得贷款支持,加快企业发展壮大,走出科创初期“死亡谷”。为武汉某智能技术公司在人形机器人研发创新攻坚阶段提供1000万元信用贷款,突破资金瓶颈;为某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其企业投放湖北省首笔“科技人才贷”1000万元,助力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开展“股权+债权”综合服务,联合中银资产、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发起设立华中地区首单AIC股权投资基金,目标规模100亿元,重点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人工智能及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对硬科技企业进行早期投资,并配套跟进信贷支持,形成风险收益平衡机制,以创新的科技金融服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成长期企业:供应链金融与场景化产品。围绕“链主”企业需求,推出“融易达”等供应链金融产品,依托“光芯屏端网”等核心企业信用,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订单融资等工具,为上下游中小微科技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2024年,为武汉某光电子信息领军企业提供流动性贷款2亿元,并带动产业链超300家配套企业获得融资支持。
成熟期企业:资本市场服务与并购重组。协助优质企业发行科创票据、绿色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为某科技集团发行科创债20亿元;支持成熟企业通过市场化融资整合资源,为多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合计36亿元,助力企业突破资金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步推出“上市前接力贷”,为拟IPO企业提供过渡性资金。针对国际化企业,发挥全球化综合化优势,为某芯片龙头企业提供2.5亿美元跨境银团贷款,支持海外技术并购。同时,通过“投、贷、债、保、租”综合服务,助力企业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
聚焦湖北科创主战场的重点领域突破
2024年,湖北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等产业已形成万亿级规模,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过五千亿级,20个千亿特色产业加速崛起、蓄势待发。湖北中行结合湖北省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创业发展导向,围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产业链集群等五类目标客群,瞄准“光芯屏端网”和生命健康两大万亿产业集群,支持国家级高新区平台多元化融资,为重点企业提供全产品支持、综合商投行服务支持及政策咨询、产业对接、财务顾问、上市辅导等增值服务。为促进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为相关领军企业提供授信300亿元,支持突破“卡脖子”技术,为某科技企业发放5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保障其激光器研发项目顺利推进。为进一步支持武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专利技术评估+风险补偿”模式,为某医疗科技企业批复6亿元综合授信,推动手术机器人产业化。将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为某汽车企业提供10亿元绿色信贷,助力新能源车型研发;为湖北某光伏项目融资6亿元,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应用。
多方协同的“科创伙伴计划”生态圈构建
科技金融需突破单一信贷模式,湖北中行通过“中银科创生态伙伴计划”,整合政府、高校、投资机构等资源,形成“政产学研用”闭环,密切同武汉某发展研究院的合作,探索信贷资金第一时间介入高价值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中国银行综合化优势,联动集团内综合经营公司,重点布局科技金融领域,通过与中银国际、中银资产、中银证券、中银保险、中银金租的行司联动,开展全产品、全周期、全链条客户综合营销。拓宽综合化工作联动思路和方式,搭建中银科技金融开放新平台,打造外部投资“朋友圈”,通过加大与中金资本、长江证券、天风证券、东方证券、长江产投等实力创投机构合作力度,整合金融资源,有效贯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更好满足科创企业多层次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
风险管控与可持续发展
针对科技型企业高风险特征,建立差异化风控机制,实施差异化信贷审批管理,3000万元以下客户延续普惠模式,20000万元以上客户延续大公司授信流程,3000万至20000万元中型客户适用专属授信业务模式。运用数字技术完善风险监管与防控机制,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和资金用途监控,密切关注科技型企业风险评估和预警,提升科技金融领域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业务部门做好客户信息共享,共同搭建客户成长跃升通道,为小微企业提供普惠“信贷工厂”服务,为中型企业提供科技金融专属授信新模式,帮助客户“无感”跃升,打造科技金融服务闭环。
《北大金融评论》第23期已经上架
现在征订全年刊和三年刊
即享超值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