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新刊!谁能站上并购浪潮之巅?

“并购六条”实施已有半年。数据显示,自2024年9月24日至2025年3月23日,A股上市公司累计更新重大资产重组方案189单,并购市场活跃度持续攀升。并购重组作为资本市场核心功能之一,既是产业资本优化配置的关键机制,也是企业获取战略资源的重要途径。


在成熟市场经济中,IPO与并购历来是资本市场的“双引擎”。当前,资本、技术与全球化共振,并购活动展现出全新的面貌,集中在以“硬科技”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产业链上下游整合。2023年10月18日,经过了将近两年旷日持久的反垄断拉锯战,微软正式以687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这成为全球科技圈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马斯克于2022年底以440亿美元收购推特,这是科技史上最大规模杠杆收购私有化案例。科技巨头们争夺内容主权,重构数字生态。


聚焦我国的并购市场,上市公司并购活动活跃,产业整合与转型升级的趋势更加清晰,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增厚投资者回报的目标更加明确。清晰的趋势背后少不了多方的助力:政府政策与经济形势之间的协同是推动并购浪潮的核心驱动力;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基金在并购市场中的影响力正不断增大;中国大型企业正在积累丰厚的现金储备,这为并购交易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展望未来,中国并购市场预计将保持增长势头,尤其是在技术、新能源和医疗健康等战略性行业,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如何整合运营、如何强化监管、如何稳定股价等等。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持续波动的关税政策和国际金融形势又如何影响“并购潮水”的流向?


基于此,本期《北大金融评论》以“并购潮起”为主题“战略升维”“产业跃迁”“破界博弈”三个角度展开,邀请王巍、金李、罗飞、斯科特·穆勒、鄂志寰、陈庆、毛振华等一线专家和学者共同探索和研究,由政策驱动到生态重构,寻找全球变局下的中国方案。


回顾A股历史,我国大致经历了三轮重要并购浪潮:2006—2007年国企改革并购潮,2012—2016年互联网并购浪潮,以及2019—2021年科技并购潮。中国并购市场呈现出四大鲜明特征:政策驱动属性突出;国资主体引领作用显著;技术寻求特征鲜明;IPO与并购存在“跷跷板效应”。

伴随并购重组市场向专业机构主导的产融深度协同阶段演进,套利型并购模式面临加速出清,具备产业洞见、资本运作与整合赋能优势的市场主体将主导价值重估进程。市场参与方需着力构建核心技术团队长效绑定机制、完善风险共担机制,并系统构建全周期并购风控体系。


在我国资本市场一直有所谓“壳”的概念,交易各方非常重视壳资源的价值,生怕少一家上市公司,其实监管层非常希望交易各方围绕企业价值构造交易,降低对壳的预期,更反对“炒壳”。并购六条其实是为未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重新厘定了监管方向,而新《公司法》恰恰为这一新的监管方向提供了很好的新的制度供给。

“并购六条”发布至2025年3月8日,共有27单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首次披露行政许可类重组交易方案,其中围绕同行业或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整合的交易24单,占比高达89%,其中围绕半导体、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设备等标的进行布局的交易17单,占比高达63%。可见,符合国家战略、鼓励科技创新的产业并购仍是主流,以产业为驱动的并购重组有助于上市公司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持续经营能力提升,助力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央国企布局前沿科技领域并购,如量子计算、云计算、人工智能领域,旨在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例如,中移动资本战略入股寒武纪,强化在AI芯片领域的布局。央国企前沿科技并购的难点在于技术路径的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较大,存在战略投资决策困难。建议央国企强化技术趋势研究并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制定清晰的技术创新整合方案,以实现前瞻性布局和技术成果转化。

监管政策的调整不仅简化了审核程序,还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大的创新空间,推动了“跨界收购”和“收购未盈利资产”等创新性并购案例的涌现。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优势互补,迅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与盈利增长点。新的产业集群加速成型,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协同发展,就业岗位随之增加,消费市场逐步回暖,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在并购催化下加速循环,为新一轮经济周期启动注入强大动力。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市场集中度、增强竞争力。例如,技术性细分赛道(如IVD、人工智能医疗、高值耗材)正在快速发展。小型企业通过并购不仅能够获得资金支持,还能借此整合创新技术和市场渠道。医疗健康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依赖技术迭代,基因治疗、AI医疗等前沿技术不断出现,需要企业通过并购快速补足研发能力。

国内险企在战略升级过程中,普遍提出构建保险服务生态,打造产品+服务的差异化能力;加强科技能力建设,赋能公司经营的全方位降本增效。从实践经验来看,并购是建设生态圈以及科技能力的有效手段,帮助险企构建以保险业务为核心,服务网络、科技能力为辅助的产业生态体系。

2025年1月,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联证券)公告以发行股份的方式完成对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生证券)99.26%的股份进行收购,民生证券成为国联证券的控股子公司。两家公司的并购重组成为本轮中国证券业并购潮中的亮点。不同于以往,这次并购浪潮是在实现金融强国和建设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的大背景下开始的,证券公司的并购重组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更是在践行国家的战略部署。

并购交易复杂而且变数大,这与并购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息息相关。信息不对称是个持续而普遍的现象,往往会带来很大的沟通成本和不确定性。利用AI技术管理信息不对称,而不要试图去消除信息不对称。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有存在的必要的,也是并购业务的天然特征。

相较于普通并购重组,并购基金综合资本聚合、专业运作和生态整合等能力,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资金效率方面,并购基金在资金效率上通过杠杆融资与资本聚合形成大规模资金池,有效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在专业能力上,凭借专职投研团队和行业资源网络,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管理优化等深度赋能,而普通并购多依赖企业内部经验有限的团队

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进步,大数据及其他技术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着整个并购市场,以及公司处理交易的方式。我认为,鉴于这种数字化转型,公司现在确实需要以不同的视角审视整个并购过程,无论是从潜在买家或卖家的角度,还是从交易过程的角度,数字化转型已经完全改变了企业处理并购的方式。

跨境并购应秉持“求大同存小异”的理念,加强交流,推动“双赢”合作。行动上,应以公平、公正、透明的方式处理资源分配、员工职业发展等关键议题,使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求大同存小异,不仅是跨境并购成功整合的基石,更能释放差异所带来的持续创新价值,让跨境并购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长效引擎。

中国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远景战略、业务特点、资源禀赋、能力优势以及市场环境,选择好在境外投资的方式与具体路径。一般而言,研发密度高、具备一定资本实力和境外投资经验的企业,以及重视吸收先进技术、补充人力资源、快速拓展新市场、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可优先考虑选择并购模式,且可重点在社会、文化、制度方面与中国差异较大但规模比较稳定、已被验证的成熟市场,寻找企业管理体系较完善、新产品的研发创新与先进技术储备较丰裕、销售渠道与供应链较完备的公司作为拟收购标的,以直接减少竞争对手和自身开拓市场的时间,快速获取客户、渠道、品牌认知等本地资源。

在亚洲地区,中国香港是最受欢迎的目的地。香港的融资便利和完善的法律环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国际化跳板。新加坡、日本、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紧随其后,这些市场因经济发展成熟和市场潜力巨大而备受青睐。此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开始吸引更多中国企业。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快速扩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成为这些国家的重要优势。

当宁德时代通过并购跻身全球锂电专利TOP5,当闻泰科技借收购NWF晶圆厂在车规级芯片制造领域实现突破,这些案例揭示了一条突围路径:以战略并购缩短技术代差,以生态整合放大协同价值,最终在技术主权时代赢得一席之地。

国际并购基金主要通过财务杠杆运作和提升企业价值发挥核心效能。国内并购基金与成熟市场相比有很大增量空间,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形成了辅助交易、投资赋能和控盘并购三种模式。近期,国内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并购重组:“新国九条”明确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创投十七条”提出拓宽并购重组退出渠道,支持发展并购基金以及完善并购贷款政策;证监会特别提出支持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等。中国并购市场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未来应疏通“募投管退”堵点,鼓励设立市场化并购基金,推动并购基金规模化发展。


--其他栏目 · 精彩速递--

本轮美联储降息为我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创造了空间,但降息步伐放缓,利率维持高位,可能给我国外汇市场及风险资产的估值带来一定压力。逆全球化与地缘冲突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外部压力。

绿色转型不再是个别行业的被动应对,而是全行业都必须积极投身的发展潮流。如今,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够置身事外,绿色转型成为各行业顺应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中国出海企业若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赢得认可和竞争优势,不仅要克服传统的贸易关税等挑战,更需积极践行ESG理念,推动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出海”。

目前,外债已成为联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金融支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渠道,外债的利用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共同发挥构建“双循环”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利用外债向国际金融市场展示我们的经济实力和信用水平,提升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加强与全球的金融合作,更好地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同时,外债的引入也可以促进我国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

“‘隐形冠军’企业是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在中国,不少行业是由央企和地方政府的国企在支撑。民营企业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徐文观察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小民营企业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层面也自上而下主导了旨在帮助有前途的公司成长为各自领域领导者的专精特新“小巨人”计划。

《北大金融评论》第23期即将上架

现在征订全年刊和三年刊

即享超值优惠

快扫码订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