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军:我国融资租赁债务扩张的影响与应对

2025年3月10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关于深圳市部分融资租赁公司退出相关行业的公告》,传递出持续清退非正常经营融资租赁公司的监管态势。公告指出2024年5月至2024年12月期间,深圳市有285家融资租赁公司通过注销、吊销、除名、撤销、变更名称和(或)经营范围退出融资租赁行业。加上此前已公布的数据信息,深圳市将约清退近2000家融资租赁公司。

泓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维军在《北大金融评论》发文表示,基于很多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是按照产业领域进行布局,加上远程作业带来的诸多问题,建议应该构建横向一体化、纵向专业化的立体矩阵式管理体系。尤其是对于规模相对较大的融资租赁企业,既要重视产业运作,也要重视区域运营,两者不可偏废。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22期。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债务问题成为一个困扰多方的课题。从债务人的角度,不仅仅有大家很关注的公共部门债务问题,实际上,由于宏观经济增长乏力、企业利润下滑、资产价格下降等因素累加,这些年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债务负担,包括绝对值和相对率,都在持续恶化。


从债权人角度,不仅仅银行部门,还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部门,目前均面临债务扩张之后的资产安全问题。部分领域,比如融资租赁方向的债务扩张和资产安全问题就是一个极其值得关注分析的课题。笔者在融资租赁行业相关机构从业超过20年,其中服务头部融资租赁公司超过17年。因此,本文尝试融合债权人、债务人、处置方三个角度来剖析我国融资租赁债务扩张的影响和应对。

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情况和资产安全情况

融资租赁是以融物的方式来融资,因此从广义的角度也属于债权经营的一种业态,从这个角度来说,与银行、信托、小贷等类似。但是由于其有融物的优势,因此在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在满足中小微型企事业单位的资金需求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自从19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融资租赁行业应该说取得了不小的发展。至2020年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达到了65040亿元,之后由于疫情影响、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及监管趋严等原因有所起伏,但基本保持在六万亿元以上的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某种程度上呈现散、小、乱的特点。一个表象是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头部效应尚不明显。我国融资租赁企业主要分为金融租赁公司、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和内资融资租赁公司三类。金融租赁公司目前为71家;外资融资租赁公司数量在2020年超过11000家,之后数量大幅回落至8000家左右;内资融资租赁公司数量难以准确统计,不超过500家。

由于复杂的原因,对于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资产安全问题,很少有学者系统性地涉足,甚至官方机构也很难给出比较准确的描述和数据。根据半官方的一些非正式统计数据,以及某些上市融资租赁企业或者上市金融机构旗下的融资租赁板块的财报显示,公告的不良率在0.6%—2%之间。但可以研判,作为一个整体而言,融资租赁行业的资产安全局势绝不容乐观。张化桥先生在他的《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一书中,大胆给出判断:“我们非银金融机构(含P2P、助贷、小贷公司、典当、消费金融、保理、融资担保、私募基金、财富管理)作为一个整体,不良率一定不低于20%。”至于融资租赁行业是否能比其他非银金融机构表现更优秀,很难得出乐观的结论。

这一观点,也可以用见微知著的方法从一些单点的不良案例中得到佐证。市场上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几乎所有的不幸的债务违约故事背后,都有融资租赁企业鬼魅的身影。”比如,大型民企中的海航集团等,均有超过五十家融资租赁企业深陷其中,金额达数百亿元。国企中的中钢股份、天津钢铁等,也有非常多的融资租赁公司中招。前几年债务违约重灾区中的政府平台公司/城投公司,则有更多的融资租赁企业的身影,比如贵州独山市、沈阳三区县等,均有三十多家融资租赁企业陷入泥潭。大型承租人如此,更遑论大量的小微承租人的违约,更是数见不鲜。汇总研判,作为一个整体,融资租赁行业的不良率,必定远远高于公开信息显示的1%—2%的水平。

undefined


融资租赁业资产安全情况欠佳的原因剖析

融资租赁行业资产安全面临挑战,毋庸讳言有宏观环境、监管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亦有需求侧也就是承租人/债务人方面的缘由。抱怨外部因素于事无补,凡事更多要从自身角度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案。因此本文更多地从供给侧,也就是从融资租赁行业的内部视角来进行分析,尝试挖掘行业内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甚至与融资租赁业务的一些固有属性相关的原因。

首先,融资租赁行业风险收益特征就决定了其具有相对高的风险程度。融资租赁机构属于非银金融机构,缺乏优质的资金来源一直是困扰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问题之一。传统上融资租赁公司被视为资金的批发转零售商。无论是从银行贷款获取资金,还是通过发债、ABS,或转租赁等方式获取资金,其融资成本均相对较高。再转售,则其投放收益要求必然更高。金融学的公理——高收益背后必定蕴含高风险——一定也适用于融资租赁行业。

让人扼腕的是,很多融资租赁公司的管理者似乎未能理解这个基本的逻辑,或者就是对风险采取鸵鸟政策(埋头假装看不见)。经营高风险的行业,就应该更加审慎,相关机制措施更加到位。但行业中更多人重视的是投放、业务策略等等,而对风险管理则相对忽视。

其次,这是融资租赁行业的远程/离岸经营模式所决定。融资租赁行业是典型的离岸/远程经营业态。极端情况下,一家融资租赁公司可能全部的员工在A省驻扎,但是其客户可能全部分布在A省以外。

由于历史原因及各省份重视和支持程度不同等原因,我国融资租赁企业注册在津沪广深京等地的占比极高。天津市和上海市均号称占融资租赁行业份额超过40%(这一点很有意思,再一次体现出这个行业的混乱,至少是缺乏统一监管和统计口径)。但资金投放地偏向于欠发达地区或者三四线城市。目前全行业八九成的业务是跨省经营的,注册地在东部的融资租赁公司异地业务占比更高,有的在95%以上。

离岸/远程经营给债务安全带来的问题相应而至。业务端,对于外省的客户不熟悉,甚至被骗的案例并不少见(居然有非国企冒充国企行骗成功的)。风控端,缺少有效第三方验证,接近于盲投。处置端,本来我国的执行难就是大问题,异地执行更是难上加难。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租赁公司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即使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未能采取有效的防范和应对措施,使债务扩张之下的安全失控问题被放大。

再次,融资租赁投放的行业方向和业务类型的问题。融资租赁行业本来是最能贴近实体产业的金融业态。应该说不少融资租赁公司在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实体企业方向做出了非常好的探索。遗憾的是,前些年,出于多方面的原因,部分融资租赁公司大量的向虚拟经济、向国家不鼓励的两高一剩行业进行投放。一些融资租赁公司放松了对租赁物件适格性的管控,甚至连公园、绿地、桥梁、市政雕像、水产品、运动员等都被拿来做租赁物件,几近形成万物皆可租的混乱局面。相应地,本应该是行业的主流的直接融资租赁模式占比越来越低,有些融资租赁公司基本靠售后回租赁打天下,融资租赁行业成为“影子银行”的负面典型之一。随之而来就是难以避免的债务扩张之后的困局:不少租赁公司深陷房地产、煤炭、钢铁、政府平台/城投等债务违约泥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管理和资产处置能力问题。不客气地说,一些融资租赁公司存在重前期投放、轻后期管理的情况。风控思路和措施走极端,要么是固守传统的银行老路,要求足额抵押担保,决不允许出现租金逾期和出险;要么面对出现的违约无能为力,除了一味退让的租金展期,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管、逾期催收方法,面对出险更是手足无措。风险处置的手段单一,除了简单粗暴的诉讼没有其他有效的方法。

另外,融资租赁公司较普遍地存在资产管理和处置机制缺失的问题。比如银行业常用的不良资产打包打折出售,在融资租赁行业中就很少施行。笔者经常听到所谓的“国有资产不能流失,因此不能打折出售不良资产”的说法。深究其原因,不是国有资产不能流失,而是一些融资租赁公司缺少像银行一样基本的资产评估、过程监控、分类拨备等规则,更大多缺乏有效的坏账计提、不良核损等机制。在面对难以避免的违约案件的时候,只能是应对乏力。

除了以上所列,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一些公司融资渠道单一、缺乏有效业务操作规程、人员技能欠缺、风险文化缺失等等。只有更深刻地从行业自身以及企业自身进行剖析,方能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加强融资租赁业的安全管理、促进融资租赁债务的良性扩张

面对未来波谲云诡的环境,融资租赁行业如何实现安全发展,使融资租赁的债务扩张对国民经济的正向效能发挥得更大、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这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更是摆在所有行业从业者面前的一个具有巨大挑战性课题。国家相关的政府机构,包括监管部门毫无疑问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此本文不在此赘述。对于宏观局势和监管政策等,一个企业很难改变什么。但所谓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唯有练好内功,顺势而为,才能实现安全发展。笔者更多地从单体融资租赁企业的角度,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首先,租赁公司整体层面要有清晰的战略选择,并构建有效的管理体系。融资租赁企业的战略选择中,最重要的是风险收益平衡度的选择问题。如果追求高收益,就必须为相应的高风险做好准备,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如果要求低风险,就不能强求有高收益,也不要企盼命运之神垂青。

关于融资租赁公司的管理架构,行业中有两派,一是主张区域化,一是坚持行业化。其实都没有错,也并无优劣。但是基于很多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是按照产业领域进行布局,加上如前文所述远程作业带来的诸多问题,笔者建议应该构建横向一体化、纵向专业化的立体矩阵式管理体系。尤其是对于规模相对较大的融资租赁企业,既要重视产业运作,也要重视区域运营,两者不可偏废。

其次,应健全以风险为导向的全链条风险管控机制和以安全为导向的全方位资产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链条风险管控机制包括风险文化的构建、风险的战略选择、风险的识别、风险的控制、风险的处置,直至存余风险的承担。而一些企业一提到风控就只是简单地进行项目评估,其他的环节基本无效,其最终陷入首尾难以相顾的困局,也就不足为奇了。

加强资产管理和风险处置能力建设、完善相关的资产管理机制,可以说是很多融资租赁公司亟需补上的一课。在当今波谲云诡的时代,资产管理能力可以说类似于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所谓忘战者危。拥有强悍的资产管理能力,不仅仅能力挽狂澜,还能提升租赁公司的风险耐受力,使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前后两端形成良性循环。资产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催个租金、讨个债、打个官司。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资产管理体系,既要加强内部建设,也要积极寻求外部合作。由于篇幅所限,具体不在此详细展开。

再次,笔者认为能否选择合适的行业投放方向、业务投放领域和区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融资租赁公司的安全底线。一些融资租赁公司半主动半被动地偏好影子银行业务、大资产业务,售后回租赁占比畸高,风险必定难以控制。至于选择什么样的行业,还是那句老话,适合于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笔者服务的公司就长期坚持服务于医疗、教育、建筑、交通等一些基础行业,不赶潮流,依然做成了行业头部企业。新质生产力很美丽,但未必适合于所有租赁公司。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融资租赁公司开始认知到专注于特定行业或领域的必要性,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来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这种专业化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还能够降低风险并提升客户满意度,进而吸引更多业务,促进企业的增长。
······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22期,

现在征订全年刊和三年刊,

即享超值优惠!

快扫码订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