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官方微信/微博
结合交通运输部出台的《意见》,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提升公路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来服务交通的通畅出行与安全管理?其中就包括了自动驾驶技术以及能够提高高速公路运营效益的场景设计。事实上,公路的数字化转型早在前几年就被政府列入议事日程,目前已在八个省份开展试点,并被视为未来五至十年的关键任务。
公路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公路的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不仅能有效解决节假日高速公路拥堵这一公众痛点,还能通过全路网监控强化安全管理,迅速应对各类突发风险,显著降低事故发生率。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广泛推广,公路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服务效能日益受到关注。如何确保车辆行驶安全、提升充电便捷性与效率,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鉴于当前高速公路运营收益仍主要依赖通行费收入,数字化转型有望在未来开辟更多收费场景,吸引更多车辆使用高速公路,从而带来庞大的流量,对公路的整体发展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北大金融评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中提及了注重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将“交通运输服务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行动”列为十大行动之一。在您看来,智慧交通应如何服务乡村振兴?
史广建:关于智慧交通建设,我们目前更侧重于城市道路。此前,基于“要致富,先修路”的共识,众多乡村公路已建设得相对完善,但乡村道路的数字化基础仍相对薄弱。例如,乡村道路路口的安全警示措施仍不够完善,红绿灯的管控效果亦有待提升。特别是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在乡村道路上的挑战,未来随着重要路段车流量的增大,想要在乡村确保车辆顺畅通行并避免安全问题,仅凭以往手段已显不足。
乡村道路的数字化正是乡村振兴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高速公路以其巨大的吞吐量著称,而商品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则依赖于乡村道路与城市道路的高效衔接。这是一个微循环系统,其中“最后一公里”配送如同毛细血管,一旦“堵塞”,将严重影响物流效率。乡村道路建设与城市道路建设实际上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借助数字化手段可以实现二者的互联互通。
智慧交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北大金融评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断向前,城市路面上的车辆越来越多,这似乎造成了更多的拥堵。您认为智慧交通能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供哪些方案?
史广建:我国城市、乡村路网建设与其配套基础设施正日趋完善。然而,汽车保有量持续高企且逐年攀升,交通拥堵与交通事故等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与此同时,自动驾驶车辆的增多,要求在提升驾驶体验与通行便利之外,必须强化交通数字化基础设施对自动驾驶车辆的服务能力。
近年来国家发布的政策,如工信部关于“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的通知,其核心在于不仅服务于自动驾驶,还着重解决交通拥堵及安全管理问题,尤其是路口的安全管理。再往远看,随着道路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升级,技术运营将成为新的挑战。如何为车辆制造商、公众出行、路况监测管理乃至银行的贷款风控提供服务,将成为长远发展的必要考量。
过去十年,我们看到比较多的变化是道路的新建基础设施,如监控的安装,实现了路况的可视化。然而,仅仅看见路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交通的有效管理与出行服务的优化。具体而言,通过智能化手段解决拥堵问题,如高架拥堵时的流量管控,需精确决定哪些入口需临时关闭,哪些需开放引流。以往的技术仅能提供拥堵信息,而处理措施多依赖人工判断,存在滞后性和人为误差,影响整体效果。因此,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将至关重要。
经过一系列数字化升级,整个系统对拥堵的判断和给出的解决方案会变得更加智能、迅速,有效辅助交通管理人员的工作。实际上,我们在部分区域,如北京CBD和杭州滨江,已实施类似措施,并通过数字化改进与交通治理,显著降低了拥堵率。然而,目前这些措施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大面积推广。
随着车路云技术的推广,数字化将融入城市系统规划,以高效应对各类问题。此外,在其他应用场景中,如路面追尾事故处理,当前面临的难题在于事故会占用两到三个车道,且处理时间较长,严重影响其他车辆通行。通过数字化手段,利用广泛覆盖的监控系统,可迅速进行事故责任判定,将处理时间从几十分钟缩短至几分钟,从而大幅减轻事故导致的交通压力。这一改进与公众的日常出行体验紧密相关。
《北大金融评论》:今天,海外业务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中国智能交通行业的新的增长点。您观察到的中国智能交通企业出海形势如何?企业出海是如何实现本土化的?
史广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与政策的出台支持,我国智慧交通企业出海的目标区域越来越广泛,从北美到欧洲,从东南亚到中亚,甚至包括非洲和南美洲。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创造了更多良机。
我们公司也开展了许多海外考察和调研,海外的智慧交通提升诉求及相关规划非常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本土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能否在海外项目推进中迅速适应并深入理解海外市场拓展规则,以及产品技术层面的参数标准规范是否符合当地要求。
鉴于海外需求与国内存在差异,关键在于如何对现有成熟的平台、技术与产品进行本土化改造升级,以契合海外特定需求。展望未来五至十年乃至更久,海外拓展对于中国智能交通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
无人驾驶与“地空联动”值得期待
《北大金融评论》:您如何看待萝卜快跑与武汉司机之间“抢饭碗”的矛盾?您认为无人驾驶想要完全普及还有哪些阻碍?
史广建:无人驾驶与自动驾驶无疑是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以道路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道路将对自动驾驶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随着“车路云”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人们的出行驾驶体验将极大改善,交通运行效率也将极大提升,道路安全管理也更有保障。国内外技术路径也正都朝着这一方向共同迈进。
萝卜快跑与武汉司机之间“抢饭碗”的矛盾,可视为阶段性问题。回顾过去二三十年,众多技术革新均驱动了新行业的发展。例如,电脑普及初期,打字员岗位应运而生,随着电脑进入家庭,该岗位逐渐消失,同时也催生了新的职业技能需求。眼下,我们正经历着类似的变迁。
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像萝卜快跑,我们看到也是在一些特定区域进行运营的。技术渐进发展的过程中,其对职业与行业生态的影响亦将是渐进式的。部分职位可能减少,但同时也会有新的职位涌现。从长远来看,自动驾驶技术突破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巨大的。这些技术变革所推动的生产力各方面的提升,将为就业创造新的巨大的机遇。
自动驾驶普及的主要障碍在于技术层面能否为用户提供良好体验。以手机为例,从按键式到触摸式的转变,其使用体验与翻书查阅相似,因而满意度大幅提升,这推动了手机产业的爆发。同样,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公众首要关注的问题。例如,在路口遇到“鬼探头”情况时,自动驾驶车辆能否迅速应对?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利用最新的大模型技术和更高的数据宽带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当自动驾驶能够处理超过99%的场景问题时,它才能真正跨越峡谷期,步入爆发阶段。因此,无人驾驶的全面普及,其核心在于技术成熟度的提升。
《北大金融评论》:您认为智慧交通发展的最终形态会是怎样的?
史广建:智慧交通发展的最终形态可从“车”“路”“云”“网”几个关键字来分析。今天,“车”“路”“云”“网”的一体化发展趋势越发显著。例如,当前我们仍需人工监控屏幕进行道路交通监测,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城市道路系统终将全面整合各路口的管控信息,促进车辆与道路信息的深度交互,并推动整个城市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升级。届时智能化决策将大幅减轻人工负担,并提升决策分析的精确度。
现在征订全年刊和三年刊,
即享超值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