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四十余年的市场化改革期间,我国的中小微企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它们市场反应敏锐,经营方式灵活,活力十足,发展迅速,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18年末,全国有中小微企业1807万家,全国平均每100人就拥有1.3家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数量占到全部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99.8%,其就业人员占全部企业就业人员的79%,资产占全部企业资产总计的77%,营业收入占全部企业营业收入的68%。
在全部中小微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绝大多数,其中私营中小微企业在2018年达1526万家,占中小微企业总数的84%。
但目前中小微企业正面临双重困难。首先是在疫情前,中小微企业已经面临一系列不利因素。随后,疫情对中小微企业又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疫情对中小微企业打击沉重
这次疫情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中小微企业形成了沉重的打击。在供给方面,疫情期间停工停产,大批企业不能正常进行经营。虽然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复工,但复工还不等于复产,有很多企业开工率仍然不足。在需求方面,企业开工率不足减少了关联企业的市场需求,使更大量的企业面临需求减少的压力。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减少更打击了很多企业。出口企业面临世界市场萎缩,订单大量取消,处境更加困难。世界经济复苏很可能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
从表3可见,“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和私营企业今年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都发生了大幅度萎缩,亏损额则大幅度上升,亏损面明显扩大。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接近一半,私营企业亏损面也上升到近1/3。这也基本反映了中小企业的情况。
根据招商银行对2.3万家企业(小微企业为主)的网上调查,到2020年4月下旬,雇员5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平均产能恢复仅四成,雇员超过100人的较大企业产能恢复七成。超过五成被调查企业预期上半年营业收入将下降50%以上。近六成企业的现金流维持不过三个月。其中按行业分,压力最大的是教育、文娱体育、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小微企业。
很明显,全国小微企业当前的状况比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数据显示的情况明显更差。他们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收入大幅度减少,但许多刚性支出必须偿付,有众多企业处在收不抵支的状态。这种情况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目前已经可以看到各地有为数不少的小微企业关门歇业。未来很可能还会有更多企业因坚持不下去而倒闭。
小微企业在融资条件方面的不利因素也增加了它们的困难。很多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是暂时的,在此期间需要得到外部融资支持以渡过难关。但小微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方面有很多短板,往往不能满足银行在信用评价和抵押物等方面的要求。这也导致一些企业难以渡过当前的困难时期。
与国有企业相比,大量民营小微企业的不利条件更多,包括通常得不到优惠政策和政府支持,不属于垄断性行业,竞争环境更加激烈。
中小微企业脱困的关键:救助、救济、改革
我国中小微企业至少贡献了60%左右的GDP和80%左右的非农就业岗位。中小微企业面临严重困难,必然会对全国的就业和经济形势构成重大威胁。面对这些困难,帮助中小微企业脱困应当是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建议未来一个时期都不再设增长目标,不要把政策重点放在保短期增长率上,而是专注民生、改善企业生存条件,着眼长期发展。
当前政策重点应当是救助、救济、改革,对困难企业进行救助,帮助它们渡过难关。政府和银行要把更多的财政资源和金融资源放在救助企业上,而不是用于扩大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救济失业和其他困难人群,保障民生、改善消费。消费改善是最重要的扩大内需,也就会促进经济复苏,带动经济增长。改革体制弊端,消除发展障碍。目前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不仅来自疫情影响,此前已经面临的一系列困难,都与某些体制及政策问题相关。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消除这些发展障碍,帮助中小微企业更好发展。
实行以救助和救济为重点的财政政策
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思维方式是一旦经济遇到困难,就以大规模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这对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远水不解近渴,大量低效率的投资项目还可能与中小微企业争夺资金,对它们产生挤出效应。当前需要摆脱这种传统思维模式,把政策重点放在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帮助企业渡过困难,以及增加失业救济和困难救济。这同样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且将是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
需要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以减收为主代替增支为主。已有的对中小微企业阶段性免征社保缴费政策尚未落实的应尽快落实,此外还应考虑免征阶段之后进一步降低费率,扩大以国有资本补充社保基金的规模。增值税的减免政策,可考虑从现在的小规模纳税人扩大到全部中小微企业。
在财政支出方面,有重大意义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要继续进行,但应切实减少非必需的政府投资项目,压缩行政支出和三公消费,增加劳动密集并有社会效益的以工代赈项目来扩大就业。此外对失业但未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的新城镇居民以及其他困难人群尽快实行救济。未来还需要增加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弥补公共服务缺失,以保障民生来促进消费回升,带动经济复苏。
我国目前消费率不仅远低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也仍然显著低于2000年以前的改革时期。我国的结构失衡与过去较长时期过度投资、挤压居民收入和消费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促进消费回升,带动经济复苏,是当务之急。
谨防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防止过度宽松造成更大的金融风险和结构失衡。信贷重点从中长期投资贷款转向帮助企业资金周转的短期贷款。通过政府贴息或者由政府资助,尽快地在各地建立银行信贷担保中心,对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发放无抵押贴息贷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改革体制弊端,消除发展障碍
一是打造公平竞争、效率优先、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大中小企业一视同仁。
二是切实减少政府干预,实现资源配置由市场决定,企业的合法权益应得到法律保护,不受侵犯。
三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服务民生、维护法律公正、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置于优先地位。
四是转变政府支出结构,压缩非必要的行政支出和政府投资支出,建立民生优先、标准公平、公开透明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
五是加快户籍改革,尽早实现新城镇居民市民化,并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我国目前城镇四亿多就业人员中,新城镇居民即所谓农民工占了50%以上,他们大部分还没有被城镇社会保障覆盖。
六是建立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双轨并行的住房制度,尽早实现包括新城镇居民在内的全部城镇居民居者有其屋。
七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开放土地市场,使土地资源通过市场有效配置,抑制地价和房价虚高。
通过这些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和政府改革,相信将起到消除结构失衡、扩大消费需求、恢复市场活力和中小微企业活力的作用,推动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