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川洋:寿命的基尼系数
富裕阶层的“富裕程度”
 
基尼系数经常被用来作为表现不平等的指标,除此以外,富裕阶层的“富裕程度”也是一个便于理解不平等的指标,它表示收入最高的1%(1/100)或0.1%(1/1000)的群体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2015年,畅销书《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曾经访问日本并引起了巨大轰动。皮凯蒂就是通过富裕阶层的收入占有率来探讨收入分配问题的。
 
图1是皮凯蒂与共同研究人员得出的20世纪100年期间前0.1%阶层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从这张图可以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包括日本在内的所有发达国家中,富裕阶层的收入占有率都非常高。可以说,战前是有一些“真正的大富豪”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无论是在战胜国还是在战败国,富裕阶层的收入占比都出现了急剧下降。战前的富豪阶层走向了“没落”。在日本,导致这种激烈变化的原因有财阀解体、农地解放、存款冻结、超级通货膨胀和富裕税等。富裕阶层的收入占比显著下降,与前面提到的战后基尼系数的降低是同步的。
 
由图1可知,从1980年前后开始,发达国家之间开始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变化。特别是在美国,前0.1%阶层的收入占比呈直线上升趋势,在2000年竟然超过了战前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巅峰值。20世纪20年代是福特、洛克菲勒等传奇富豪们生活的时代。如今,美国超级富裕阶层的收入占比已经超过了那个时代。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引发了严重的经济萧条。在此背景下,美国爆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有学生和市民高举写有“99%”的标语,表示是自己属于前1%之外(The Rest of Us)的人。图1很好地解释了这些现象。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的原始版本是法文版。这本书最先在法国出版,不久后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大卖程度超过法国。不用说,这自然与当时美国的社会动向有着密切联系。英国的情况虽然没有美国严重,但前0.1%的收入占比也上升了。但法国和日本则与英美两国不同,并未出现类似倾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日本要远比战前平等。那么,这与平均寿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婴儿死亡率的下降会对平均寿命的延长起到重要作用。如前所述,婴幼儿死亡率与收入水平高度相关,尤其是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即日本的平均收入水平与“中等发达国家”相仿的时代,收入不平等也阻碍了其婴儿死亡率的降低。
 
寿命的基尼系数
 
平均寿命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看看寿命方面的“不平等”。通过下文介绍的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寿命的不平等问题。这个方法就是以同一年出生的100万人为对象,分析从出生后1年内死亡的人到100岁死亡的人之间的寿命差距。采用根据收入分配计算基尼系数的相同方法,可以计算出同一年出生人群(即人口学中的“群体”)的寿命分布的基尼系数。
 
通过每隔一年追溯和调查各死亡年龄段的死亡人数,可以推算出同一年出生人群的寿命分布。下面介绍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关于用上述方法得出的“寿命基尼系数”的研究。这个内容非常有趣。
 
图2反映了长期以来统计数据完备的5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寿命与寿命基尼系数的变化。虽然各国情况不尽相同,但大的变化都惊人地相似。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各国的“寿命基尼系数”都非常高,约为0.4~0.5。这远远高于当今发达国家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数,与收入分配极不平等的中南美洲各国的水平相当。


 
过去,寿命的不平等要远远大于收入的不平等。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各国的情况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一时期,平均寿命显著延长,同时寿命基尼系数开始下降。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但与20世纪上半叶相比,变化幅度要平缓得多。
 
图3显示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5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情况。前面5个发达国家的图表(图2)从1750年开始,而图3则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为了便于比较,我特意把美国的情况也挪了过来。从这个图中可以发现,日本在19世纪末的平均寿命是46岁,是这一组国家中最高的,与美国接近。但正如前文介绍的,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平均寿命增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明显停滞,在20世纪40年代被苏联超越。
 

 
另一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寿命基尼系数为0.4,在这一组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并且直到关东大地震(1923年)之前完全未呈现下降趋势。日本寿命基尼系数开始下降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发现,日本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存在严重问题。
 
无论是平均寿命的延长,还是基尼系数的下降,图2中的5个发达国的变化都是在1950年以后变得较为缓慢,而图3中的“中等发达国家”则是在1950年以后仍能看到较大变化。
 
日本物理学家中谷宇吉郎博士1950年访问美国时,对美国老年人的健康和长寿羡慕不已:美国人在20世纪40年代的平均寿命达到了65岁(1942年),而日本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分别是50岁和54岁(1947年)。
 
在主办了东京奥运会的1964年前后,日本的平均寿命终于超过了美国。这时距离中谷博士从美国归来之后感叹日本人寿命太短只有15年时间。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这个图中发现,苏联(俄罗斯)的平均寿命与基尼系数的变化非常有趣。从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至20世纪50年代下半叶,苏联的平均寿命与日本和西班牙一样都在稳步提升,基尼系数也一直平稳下降。但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苏联的数据呈现出明显的停滞。平均寿命不但完全没有延长,反而开始出现缩短的倾向。与此同时,基尼系数却开始上升!
 
正如布伦塔诺在100年前发现的,发达国家在富裕的环境中开始出现人口减少。同时,寿命开始明显延长。不过日本是发达国家中的一个例外,在20世纪上半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完全没有延长。
 
也有人认为,战前的日本社会也不像一些人所抨击的那么“糟糕”。确实,很少有哪个社会在所有方面都不好,如果尽力去找也一定会发现它的某个优点。但从堪称人类社会总决算的平均寿命以及寿命基尼系数的变化来看,我们必须说日本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确实存在严重问题。
 
与战前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的人均寿命迅速延长,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之一。这是日本在战后最大的收获。
 
(本文节选自《人口与日本经济》一书)

作者:吉川洋
译者:殷国梁 陈伊人 王贝贝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