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我国抓住了世界产业转移和全球化的机遇,成就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和第一贸易大国,但同时也发生了一些错判和延误。例如,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贸易大国相适应的支撑体系在能力上还有欠缺,其中以金融和货币体系开放度不足造成的问题最为严重,影响最为深远。
2006年,人民银行一位行长曾说过,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既不能急于推动,也不能有意拖延。现在再想起这个观点,言简意赅,高瞻远瞩,人民币国际化显然是被过度拖延了。根据2020年央行人民币国际化的报告,2019年人民币全年跨境收付额不超过20万亿元,看上去不小,但伦敦外汇市场一天的交易额(3.58万亿美元)就超过这个数字了。在国际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份额约为1/50;在全球外汇储备中,人民币仅占2%。
本文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上,我国因保守红利而延误了近20年,错过了多次机遇,形成了一块严重的金融短板。所谓保守红利,是指因我国外汇管理严格,外部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比较小。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红利”是在牺牲金融开放长远利益的条件下获得的。检讨我国外汇管理改革的得失,主要问题就是在人民币国际化上“过度拖延”。
这一金融短板在中美摩擦中的负面作用十分明显。如果美国从全球金融信息交换平台(SWIFT)和美元清算体系(Fedwire & Chips)等角度对我国发起制裁,我国金融业在国际业务上几乎没有对抗能力。例如,美国颁布制裁令后,在港银行几乎全部停止了对列入名单的几位官员的银行服务。作为全球贸易和FDI大国的中国头上悬着这样一把利剑,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亘古不变。
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贸易和投资的全面快速发展并不完全匹配
根据2020年8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19.67万亿元,同比增长24.1%,收付金额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2019年末,人民币储备规模达2177亿美元,占标明币种构成外汇储备总额的1.95%、第5位,这是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20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继续上升到2.02%。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金额合计6.41万亿元。
上面的官宣数据,看上去都是亮点,实际却都是超级短板。2019年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报告显示,2019年国际外汇日均交易额达6.6万亿美元,人民币交易仅占其中的4%(详见上表,收付合计为200%),落后于美元(88%),欧元(32%),日元(17%),加拿大元(5%)。
BIS的数据清晰显示了美元的国际地位。除了外汇交易,美元在跨境贷款和国际债券市场占据了大约一半以上的份额,国际储备货币的62%是美元,美元还覆盖了50%的国际贸易结算和40%以上的国际支付。人民币在几乎所有国际金融相关的指标中,都能找到改革开放之初仰视西方发达国家繁荣强盛的艳羡感觉。
我国国内金融支持实业发展是“力有余心不足”,而在国际经济交往中,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则正好反过来,是“心有余,但力过于不足”。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总量、对外贸易、国际投资等的发展要求。
首先是经济总量。我国GDP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中国GDP约为全球总量的16%,略少于欧元区19国的总和。排第三的日本占全球经济总量的5.9%。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若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我国经济规模在2016年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其次是国际贸易。根据我国进博会的资料,1978年至201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增长223倍,年均增速14.5%。从2013年开始,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8年世界商品贸易总额约为39.3万亿美元,中国进出口占全球的11.75%。
第三是国际投资。2018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FDI)1383亿美元,规模为1983年的151倍,连续27年成为外资流入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截至2018年底,我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6.1万家,累计FDI投资2.15万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9万亿美元,全球第3位。
综上,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话语权,与我国经济、贸易和投资的规模及增长速度并不匹配或者完全脱节。
特朗普当选以来,中美关系发生逆转,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优势,肆无忌惮地对我国的个人和企业实施经济和金融制裁。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冲突、大国之间互不信任日益加深的条件下,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金融保守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损失到底会有多大,持续时间会有多长,目前还难以估计。这些都将更加凸显中国金融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该何去何从,并值得我们深思。
……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6期
获取更多精彩独家内容,欢迎征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