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如何理解当前的经济政策新思路?
2020年两会前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疫情和大放水叠加、全球经济、贸易、社会、文化等领域摩擦加剧,中美之间存在长期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革,以“两个大循环”为核心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审时度势提出的最新政策表述,可以将其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突破方向;“十四五”规划提出需求侧管理,本质上也是引导需求和供给动态平衡以进一步促进两个大循环。
两个大循环观点的提出是全局性的谋划,关系我国未来的新发展格局。在全球经历疫情冲击后,我国经济领先性企稳,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为此,应该加快内需体系构建,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国内大循环;在全球供应链重塑阶段,国内大循环的良性表现将有助于发挥我国供给优势,形成国际与国内相互促进的大循环,目前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传统的需求侧视角是替代论,在外需低迷不振时需要发展内需进行替代。2020年全球范围内暴发新冠疫情,拖累全球经济,外需首当其冲遭遇损伤。传统需求侧对冲政策思路是“东边不亮西边亮,外需不行搞内需”,通过地产、基建、消费等内需政策刺激拉动经济增长,弥补外需下滑,发挥内需的替代作用。这一传统视角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低估了传统内需政策存在的副作用,基建、地产等逆周期刺激政策会导致宏观杠杆率上升、债务高企和资产价格泡沫等政策后遗症。二是高估了内外需的相互替代性,海内外的市场、产品、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外销产品难以兼容内部市场需求。从实践情况看,为应对疫情,我国采取一系列逆周期政策,在保就业的前提下适当拉动需求,并未使用大规模逆周期政策刺激。三驾马车中,投资方面,新老基建同时发力、稳住地产投资;消费方面,以恢复为主、刺激为辅;出口方面,中国充分发挥供给优势填补海外供需缺口带来持续的出口景气,全年货物贸易顺差5350亿美元,为近5年新高,助力GDP持续企稳回升。整体来看,虽然2020年我国在需求侧并未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措施,我国经济仍然稳健修复,四季度单季增速更是升至6.5%,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2%。因而,应对疫情的政策思路不能用传统的需求侧替代思维来判断,海外需求萎缩不能理解为就要通过国内需求给予弥补。
供给侧视角是促进论,通过提升国内供给,弥补海外供给不足。由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全球新冠疫情暴发,传统观点认为外需特别是出口将受到极大冲击和挑战,应推动出口转内销,重点通过国内大循环拉动内需替代外需,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这种观点忽略了新冠疫情既冲击需求也冲击供给,相比需求侧替代视角,供给侧的促进视角更为重要,在海外生产供给遭受大幅冲击的背景下,我国通过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促进国内产业链对国外产业链的替代,充分利用好国内大循环畅通带来的供给优势,进而更好地促进出口,特别是在全球供应链修复阶段,中国经济领先性企稳意味着我国能发挥更强的供给优势。这些供给优势体现在:一是中国产业门类齐全,2019年,时任工信部部长苗圩明确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二是工业基础好,制造能力强。我国已经形成包含41个大类、200余项工业中类的现代工业体系,截至2018年,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能力领先全球;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达到28%以上,冠绝全球。三是中国在全球供应扮演重要枢纽角色,中国经济领先性企稳有助于发挥供给优势,可以在产业链上形成替代。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在全球分工中扮演的角色也愈加重要。根据WTO对比,中国已经从一个节点发展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成为连接美欧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纽带,201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比已经达到全球贸易总额的12%,这源于我国拥有强大的供给能力,“中国制造”已经名声在外。
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发布。《建议》指出,形成国内强大市场,把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内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等表述不能理解为通过刺激内需的方式去拉动经济增长、以内需替代外需。同年11月4日总书记在进博会上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同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均采取了强有力的需求刺激措施托底经济,虽在短时间起到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带来了债台高筑、泡沫积累和通货膨胀等负面效应,不符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增长的政策思路,不能体现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
正确理解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共同推进是更好把握供求关系的重要抓手,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两个大循环效率。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同时,要整体推进改革开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政策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一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大力发展自主可控和进口替代,攻克“卡脖子”难题。
二是坚持以创新为驱动,通过技术革新和产品迭代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