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淼杰:欧美大通胀下的中国国际经贸合作新趋势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通胀、外资、出口
在全球性大通胀的浪潮中,中国能否维持通胀率的稳定?尽管作为全球经济中的一环,中国必然面临着一定的输入性通胀风险,但中国的通胀风险整体上是可控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及早控制住了新冠疫情的大范围扩散,国内生产秩序并未受到较大冲击,供给稳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上半年内需较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负增长。因此,中国并不存在结构性的供需缺口。此外,中国在疫情期间的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做到了适度宽松,保持了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而非像欧美一样大水漫灌。这也使得现阶段中国仍有较大的货币政策空间,有利于下半年适时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国内经济复苏、提振内需。
下半年经济复苏的前景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市场对外国投资者而言格外具有吸引力。与深陷地缘政治危机、通胀危机中的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市场或可成为外资避风港。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接近15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表明了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强劲吸引力。
今年一季度,人民币不断走强,这表明在俄乌冲突之后,人民币确实体现出了一定的避险属性。此后随着美联储的加息,美元指数走高,人民币在二季度经历了对美元的贬值,但对欧元、日元等的汇率依旧保持在高位。这种汇率变动的趋势将有利于中国对美国出口和欧盟对中国出口,但很难影响中美、中欧总体的贸易结构。在内需疲软的情况下,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在近期欧美面临衰退风险、外需不利时,中国对外贸易仍需多元化布局,积极发展与东盟、俄罗斯等的双边贸易,保出口以带动经济增长。
应该认识到,美国发动贸易战、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并不符合任何一方的根本利益,而此次美国的通胀高企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耶鲁大学的Lorenzo Caliendo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Fernando Parro近期发表了一篇文献综述,回顾了百余篇研究21世纪以来中美经贸关系的经济后果的论文。他们的综述不仅证明了贸易开放是总体有益的,而且发现“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扩张并不是同期美国制造业岗位缩减的主因。这意味着特朗普政府最初发动贸易战的原因本就十分牵强。但木已成舟,由于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受益于关税的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拦等原因,关税一旦升高之后就难以降低,即使政府换届也无意改变现状。这次的大通胀或可成为一个让美国政府意识到贸易战经济成本的契机,让他们认识到向中国征收的高关税最终会被转嫁到美国的消费者身上,造成他们的福利损失,属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取消部分关税则有利于平息通胀并获得消费者的支持。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商界一直都在游说反对加征关税,即使是在美国政府内部也早有反对对华加征关税的声音。7月4日,《华尔街日报》称拜登正在考虑取消部分商品的对华关税来缓解国内的通胀压力。但24日,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又在参加节目时透露,中期选举在即,拜登因为取消关税可能对美国劳工产生影响而举棋不定。借此时机,中美两国应加强对话和沟通,以重申共识,减少分歧,共同应对危机,在全球经济形势紧张之际及时采取行动,如此方能体现出大国应有的责任担当。
不仅逐步取消关税将会是有益的,中美还应该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开展更广泛的经贸合作,尤其是稳定全球供应链。这也将有利于解决美国现阶段自身的危机。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彻底改变了全球生产格局,全球价值链占GDP的比重显著提升,各国之间的生产网络逐渐复杂化,开始变得“牵一发而动全身”。但疫情以来全球供应链频繁经历“断链”:港口拥堵造成中转不畅,通胀高企造成运费上升,地缘冲突加剧供应链风险。而供应链受阻正是全球供给能力不足、生产成本上涨的主因之一,直接制造了各大经济体的通胀压力。中美两国是全世界最大的两大经济体,也是全球价值链中两大重要的区域价值链中心,为解决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通胀危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自然应该在造成通胀的根本原因上加强协作而非制造阻碍。例如调停俄乌冲突、协同解决港口拥堵问题等方面都是中美可以合作的方向。
美国尚有美元霸权,在关键时刻可以通过加息使得全球资金回流美国,其他国家——尤其是深处通胀危机中心的欧盟境况则更为艰难。数据显示,美国7月通胀已经出现回落,但欧元区7月通胀率高达8.9%,再次刷新历史纪录,且有分析认为欧元区通胀尚未触顶。在7月下旬的第一轮加息之后,欧洲央行仍面临着在通胀居高不下和经济衰退风险之间的权衡取舍。及时的货币政策调控是必要的,但要看到通胀问题的根本出在经济基本面,因此关键仍是“治本”。能源、食品的价格上涨是推动通胀上升的主因,这就要求欧盟找到应对俄乌冲突激化的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的手段,并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而中欧的对话正可以促进双方协调合作,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中欧合作有利于缓解俄乌冲突。在俄乌冲突之前,欧盟的40%天然气供应来自俄罗斯,而乌克兰则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冲突之后,俄罗斯对欧洲多国天然气断供减供作为反制,乌克兰则有大量粮食滞留境内,出口锐减。今年天气状况本就酷热干旱,欧洲内河航运受阻,用电激增,粮食减产,俄乌冲突更是加剧了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的不利局面。正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所言,欧盟参与对俄罗斯的制裁,不仅没有对俄方造成实质性打击,反而是欧盟自己一步步陷入了困境。也正因此,推动俄乌尽快达成协议而非激化矛盾,对全欧洲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意义重大。
此外,中欧加强合作也有助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顺畅运转,深化双边经贸关系。在控制疫情方面,中欧早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便开展了合作,现阶段仍可继续致力于共同降低疫情对产业链的不利影响。在货物运输方面,中欧班列已经运行十一周年,不停摆、效率高,成为对远洋运输的重要补充。仅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500余列,发送货物70多万箱,其中包括防疫物资共10余吨。中欧班列的稳定运行,不仅能缓解全球港口拥堵造成的供应链堵塞,还能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起到带动作用,为沿线地区提供新增长点。今后,中欧班列还可以继续拓展新线路,进一步提升运力,高质量保证中欧贸易的畅通,缓解全球供给不足的问题。
7月19日,中欧双方举行了第九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称双方围绕宏观经济、产业链供应链、贸易与投资、金融合作四个专题,进行了务实、高效、坦诚的讨论。这次高层对话正值欧洲的艰难时刻,想必欧洲寻求与中国合作的愿望与高企的通胀不无关系,也寄希望于双方的深化合作能缓解自身危机。相信中欧如能继续加强合作,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将能更好互利共赢,也有助于应对全球供需失衡和通胀危机。
目前,欧盟和欧元区的通胀仍然创下历史新高,而美国虽然通胀率见顶,仍远远高于2%的美联储通胀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