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静淼 温博欣:突围中的CBDC——“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
5月16日,满载6.5万吨液化天然气的“马尔文”轮在中国海油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完成接卸,这船货物是我国首单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口液化天然气,标志着我国在油气贸易领域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探索迈出实质性一步。在国际化的进程里,人民币在投资和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不断增加,可以说,货币金融创新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得到验证。

 

mBridge作为中短期提升跨境支付效率的项目,在货币金融体系新格局的打造上占有关键作用。金融科技50人论坛青年成员、腾讯研究院研究员欧阳静淼和腾讯研究院研究员温博欣在《北大金融评论》共同撰文指出,现阶段试验已经证明 mBridge 在缓解跨境交易摩擦、提升结算速度、降低汇率波动风险等方面优势显著,如能在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中推广使用,将能抢占先机,提升跨境人民币的结算比例,实现国际经贸提质增效。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15期。


mBridge 项目概览

 

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由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泰国央行、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和阿联酋央行联合发起,2022 年 10 月完成了在真实场景中的试点交易 。12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上指出,要通过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来深化数字货币合作,推进 mBridge项目。这不仅意味着“石油人民币体系”将开启新篇章,也凸显了央行数字货币(CBDC)对于推动国际金融投资合作的重要作用。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报告,mBridge是一种地区间的批发型 CBDC 系统,以实现二十国集团(G20)跨境支付路线图为目标,应用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区块链等新技术,可以直接和大额汇款系统及境内支付系统相连接,能更快速、低价、安全地完成跨境支付和结算。

 

mBridge 中,各国央行与商业银行通过两层区块链结算网络实现不同货币和不同司法辖区间的无缝转账,这一过程不需要中间账户参与。第一层网络在本辖区内,由参与央行和其境内商业银行组成。参与央行在链上向商业银行发行本国的 CBDC,并直接使用本国 CBDC 进行结算。第二层网络在不同辖区之间,由参与央行以及各国的商业银行共同组成一个跨境支付结算区块链网络(Corridor Network)。在第二层网络中,各国央行发行一种代币,与各国的 CBDC按照 1 ∶ 1 进行兑换,商业银行通过代币与央行完成资金转拨。两层网络结构以各辖区央行为节点,在辖区间通过代币流通实现无缝跨境转账 ;在辖区内则为所有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 CBDC,以及机构间、机构与央行间的交易流动性。同时,依托区块链提供的智能合约功能,商业银行可以实现跨境交易全天候同步交收(PvP)结算。

 

mBridge 跨境支付优势

 

目前的跨境支付以代理行模式为主流,但这一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因参与方多、流程链路长,造成了付款流程慢、交易成本高、缺乏透明度等问题 ;第二,由于多币种的参与和运营时间的限制,代理行模式也存在外汇、交易对手方、结算等方面的风险 ;第三,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用户也因无法接入全球金融系统网络,或无力负担成本而无法获得跨境支付服务。为缓解上述问题,mBridge 采取了更先进的平台设计、交易模式和技术方案。

 

平台可与既有跨境交易体系充分兼容

 

mBridge 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兼容性和拓展能力,可通过基础设施衔接模块兼容多种连接模式,满足各地区不同的监管要求和技术标准,降低了机构的接入成本,使更多参与者能够加入其中。例如,mBridge 可直接连接本国的零售型 CBDC 系统,也可以与现有的传统支付系统(如 RTGS 或 FPS 等)对接,支持尚未发行 CBDC 地区的央行及商业银行通过从银行账户中扣除等额资金的方式在 mBridge 上进行交易。这意味着,交易双方中一方建立CBDC 系统即可接入mBridge,并可使用本地货币进行交易,且没有额外成本。这些特性将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加入项目,构建起新的跨境支付通道。

 

以 CBDC 为交易介质构建起央行、商业银行协同生态体系

 

mBridge 跨境金融模式采用 CBDC 作为交易介质,由央行直接下场相互交易。一方面,CBDC 作为数字形式的央行货币直接用于交易,以最安全的货币类型确保了结算的最终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这一共同参与的模式在保证央行权威性的同时充分保留了商业银行在交易链路中的作用,可更好实现协同发展。mBridge 颠覆了传统跨境场景中央行借助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实现了央行的绝对主导。央行是唯一的 CBDC 发行方和赎回方,有权决定平台中的参与方,并规定持有币种、持有量以及交易方式。商业银行可同步接入平台,向央行申请兑换CBDC,也可以以任何币种向其他参与系统的商业银行发起收款申请。


通过去中心化制度安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安全性

 

目前进行跨境交易的主流做法是境外银行在境内行开立同业往来账户,通过境内代理行来完成与境结算银行间的资金划拨,并依赖 SWIFT 等心化管理的金融报文传送系统传输信息,最终实现境内外银行间资金清结算的点对点(Peer to Peer)处理。这一模式链路长,且中心化程度高。而 mBridge 模式中,每个央行都是网络节点,各节点采取双边点对点的交易模式,商业银行与节点相连,借助央行实现跨境支付。这种安排带来了一系列优势:首先,缩短了交易链路,大大节约了资源;其次,整个系统中没有中心协调机构,去中心化的系统架构提高了交易双方的自主性,不必受中心化机构的制约;此外,双边直接交易也严格控制了敏感信息的可见范围,大幅提高了隐私保障水平。

 

通过更先进的架构和数字技术满足差异化要求

 

首先,mBridge 采取了模块化设计,解耦了支付、换汇及合规流程,并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的方式与国内支付系统进行整合。模块化的功能拆分使参与央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定制功能,以适应各辖区间不同的跨境支付监管制度、资本流动管理制度,满足差异化要求,充分尊重各方自主权。其次,mBridge 采用了去中心化的技术架构,开发应用了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专属开源区块链(mBL),从底层解决了信任机制和验证问题。此外,在满足兼容性需求之上,mBridge将智能合约与区块链结合,开发的自动发行和赎回机制,能有效节省手动兑换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能避免兑换环节的风险。mBridge 也兼容了手动赎回功能,使央行能在不调整现有支付协议的情况下手动赎回 CBDC。

 

更友好的外汇交易机制

 

商业银行的外汇交易业务会带来外汇敞口,有些是在开展业时被动造成,如货币兑换和衍生品交易服务、在银行间市场的做市交易活动等。尽管一般情况下银行都会及时对冲这些敞口,但在现行的 SWIFT主导的体系下,还是可能因为外汇结算时间与业务发生时间不同而造成外汇损益,且需要多重对冲等应对方式,相对复杂。mBridge 上,商业银行间可直接靠模块化设计发起点对点的同步交收,在支付的同时完成兑换,最大限度减少了外汇结算的时间差。但遗憾的是,mBridge 目前尚未在平台中引入汇率价格形成机制,因此需要在交易前、在平台外提前确认汇率。为进一步提升流程的自动化程度、简化交易链路,最大化降低汇率风险,mBridge 项目也提出将在下一阶段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将汇率价格形成机制引入平台,真正实现双边连接和外汇同步交收。

 

mBridge 与批发型 CBDC 项目仍处在初级阶段

 

除 mBridge 外,全球范围内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正积极推进批发型 CBDC 项目试验,包括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BISIH)与澳大利亚储备银行、马来西亚央行、新加坡金管局(MAS)和南非储备银行发起的邓巴项目(Project Dunbar),瑞士央行和法国央行主导的Jura项目(Project  Jura),以及纽约联储创新中心(NYIC)的雪松项目(Project Cedar)等。多个区域间合作项目的同步开展及试验成果都证明了央行货币作为国际支付结算工具的可行性,展示了CBDC 作为新型货币形态,在履行世界货币支付职能上的巨大潜力。未来,CBDC 必将在跨境支付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货币的发展演变产生标志性和指向性意义。
尽管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喜人,但要实现跨境支付路线图的宏伟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期来看,批发型CBDC 项目将继续加强技术试验,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形成最小化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