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官方微信/微博
身处全球经济的大变局中,中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拥抱变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理论与实践并行,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开足马力。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十余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双向投资超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2400亿美元。即便在中美贸易摩擦、世界疫情等重大危机的影响下,依托“一带一路”平台,中国对外投资仍保持较高规模,中国国际话语权在不断提升,更包容、普惠和有韧性的全球价值链正在形成。
在加强与东南亚地区以及其他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上,中国坚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以大型基建为代表的合作在东南亚扩散开来,逐步搭建起多元资产交易及服务平台。中国高铁在亚洲大陆上驰骋,如同一条“钢铁巨龙”穿越众多山脉和水系,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共享型的投资与合作模式为合作国家带来了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在由欧美色彩绘制的世界经济版图上,中国的实体经济正在描绘浓墨重彩的一笔。新形势下深化对外开放需要立足新的环境,支持中国的优秀企业主动进行跨市场的产业链供应链配置。
现如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均稳居全球前三,我们需要考虑以更大力度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与其自身风险收益偏好相匹配的优质资产配置。金融体系需要更加灵活地适应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新需求,把握中国企业进行产业链、供应链重新布局的客观需要,在加大金融开放力度的同时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策划了本期主题:“金龙”出海——全球化重塑下的海外投资,邀请张燕生、陈庆、屠新泉、林双林、陈真、张信军、庞溟等一线专家和学者共同探索、研究、解读这一话题。另外,我们还邀请了诺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针对人工智能与ChatGPT相关话题展开讨论,为读者提供发散性思考。
新国际环境中经济安全保障的影响力和破坏力显著上升,一个相互依存的浪漫时代结束了。影响力主要体现在金融危机后,全球化陷入停滞、全球贸易投资减速、全球供应链重塑,造成了发展要安全的战略、结构和成本的调整。破坏力主要体现在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美国部分势力推动技术脱钩、产业脱钩、贸易脱钩的态势,正在形成对全球化的破坏。中国企业出海正是新形势下的突围之路。
中国企业应改变传统视角下海外投资主要遭遇的是东道国政治风险方面挑战的认识,更多地为应对新型安全审查和经营合规风险制定预案,做好准备,增加投资透明度,改进 ESG 实践,加强绿地投资,在价值观贸易、供应链安全、保持企业竞争力之间艰难寻求平衡,尽量降低合规风险。
目前,不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欠下中国巨额债务,我国对内投资增长也放缓。因此,中国必须调整策略。首先,坚持经济原则,使各方利益最大化 ;第二,缩小政府和国有银行对外贷款,重组债务,避免危机 ;第三,重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第四,扩大从债务国的进口,增强其还债能力。
在中国对外投资中,中国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国有企业和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推动对外投资。根据 2020—2023 年商务部公布的对外投资公报,近些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中,国有资本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占 40% 左右。
随着中国 - 中亚农业投资贸易合作规模的扩大,与之相配套的农业生产型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以及将农产品向中国回运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也将同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合作将为中国 - 中亚整体农业合作提供有力支撑。
在全球化重塑的背景下,必须调整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战略,有效地利用中国 - 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和 RCEP 规则,有计划地逐步在中国 - 东盟区域内构建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将当地企业纳入到中资企业的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中,促进中资企业与东盟企业建立密切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逐步在区域内构建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平行的、以中资企业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或生产网络,由此打造新型的中国 - 东盟命运共同体微观经济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推进不断推动中企主动成为世界经济、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高效协同的关键一环,保持强劲的“出海”势头。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企业随着自身综合实力逐步增强,更是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延伸其跨境投资行为。
如果是创造性破坏,就必须生产出新的东西。就当前ChatGPT 的功能而言,我认为它还达不到“创造性破坏”的标准。因为它只是代替了我们做的一部分基础性工作而已,并没有新的发明产出。
新刊即将上架!
现在征订全年刊和三年刊,
即享超值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