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全球化重塑下中国企业在东盟的投资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战略博弈加剧,地缘政治形势恶化,全球化重塑加速演进。在这一国际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日益扩大,东盟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的聚集地,中资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既迎来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王勤在《北大金融评论》发文表示,近年来,许多中资企业迎合了东盟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在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方面利用其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拓展和布局东盟这一新兴市场,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他认为,在全球化进入重塑的阶段,中资企业必须调整海外投资战略,坚持“东盟所需、中国所长”的原则,加快中国海外企业的本地化进程,逐步构建新型的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微观基础。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19期。
东盟:中国海外投资的聚集地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进入21世纪,中国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周边地区和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方向,东盟国家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聚集地。
据中国官方统计,2022年中国对东盟10国的直接投资流量为186.5亿美元(东盟统计为153.4亿美元)。截至2022年底,中国对东盟10国的直接投资存量为1546.6亿美元,中国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6500家,雇用外方员工超过66万人。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中国直接投资存量前十国家里,东盟占6个(新加坡、印尼、越南、马来西亚、老挝和泰国)。
从主要行业构成看,中国对东盟制造业的投资存量为492.8亿美元,占对东盟投资存量的31.9%;批发和零售业为247.7亿美元,占1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244.9亿美元,占14.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144.8亿美元,占9.4%;建筑业为95.1亿美元,占6.1%;金融业为80.8亿美元,占5.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60亿美元,占3.9%;采矿业为57.3亿美元,占3.7%;农林牧渔业为52.8亿美元,占3.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34.1亿美元,占2.2%;房地产业为15.5亿美元,占1%。
从国别构成看,中国对新加坡直接投资的存量居首位,达734.5亿美元,占对东盟投资存量的47.5%,主要投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业等;其次为印尼247.2亿美元,占16%,主要投向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等;马来西亚位列第三,为120.5亿美元,占7.8%,主要投向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
据招商宏观团队2022年的研究显示,我国共有530家上市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从行业分布看,在消费电子、通用设备、汽车零部件、通信设备、专业工程、基础设施这几个行业分别有33家、31家、21家、20家、18家和18家,在房屋建设、自动化设备、通信服务、电网设备、IT服务、装修建材、环境治理、包装印刷、纺织制造、塑料、光伏设备、工程机械、家居用品、专用设备等行业均超过10家,前十大行业上市公司共聚集了204家;从国别分布看,上市公司在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等投资布局明显较多,占东盟国家的一半以上。其中,在越南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有180家,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90家和84家。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东盟国家积极实施“工业4.0”战略,推动产业的数字转型和绿色转型,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近年来,许多中资企业迎合了东盟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利用其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拓展和布局东盟这一新兴市场,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近年来,东盟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吸引国内外资本进入,以此加快国内经济复苏,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承包陆海空交通设施项目,该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海外承包工程市场。中资企业参与中老铁路、印尼雅加达-万隆高速铁路、中泰铁路曼谷-呵叻段和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建设。2021年12月中老铁路正式通车,2023年10月雅万高铁通车营运,中泰铁路曼谷-呵叻段、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预计将在2027年建成;中资企业承建印尼最大跨海大桥泗水-马都拉大桥、柬埔寨金边-西港高速公路、越南河内轻轨等;中资企业参与泰国素万那普机场扩建、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新建、琅勃拉邦国际机场重建等;中资企业承建文莱摩拉港、柬埔寨贡布港、泰国林查班港三期等。此外,中国与越南、缅甸和老挝实现跨国输电线路互联和电量交易,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中国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同时,中国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和承包,带动了工程机械企业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与出口。近年,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东盟国家相继设立子公司,如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柳工、山河智能等。2022年,我国工程机械出口额为443.02亿美元,在10大出口国中有印尼、越南和泰国。
东盟国家积极制定和实施数字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和政府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近年来,中资企业开始参与东盟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电子商务、数字金融、智慧城市等建设。例如,中国的华为、中兴通讯与菲律宾、泰国电信运营商合作建设第五代移动网络(5G)基站;阿里云、腾讯云、秦淮数据、海域科技等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设立了数据中心;腾讯、阿里、京东等分别注资当地Shopee、Lazada、Tokopedia、TiKi等电商平台,TikTok Shop上线跨境业务;深圳与新加坡的智慧城市合作,华为、浪潮、腾讯等参与泰国、老挝、印尼智慧城市建设,腾讯在马来西亚建设数字化旅游平台,华为参与泰国智慧医疗等;蚂蚁金服和绿地金融获新加坡数字银行执照,中国建设银行纳闽分行获马来西亚首张数字银行牌照。据新加坡星展集团分析,2023年,中国电商业者占东盟市场份额为21%,但未包括阿里巴巴旗下的Lazada。另据墨腾创投(Momentum Works)的数据,2022年底Lazada在东盟市场份额约20%。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东盟国家相继调整国家自主贡献(NDC),确定实现净零排放的时间表。各国纷纷出台绿色发展战略,制定能源转型中长期规划,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打造循环经济新模式,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面对这一新兴市场,中资企业积极投资可再生能源建设,参与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合作。截至2023年4月,中资企业在老挝共投建18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348兆瓦,占老挝国家电网装机量的49.7%。2020年,中资企业在越南投资首个风电项目,现有中企投资或承建的越南风电项目超70个。中国电建在老挝承建孟松风电项目,它是目前东盟国家最大的风电项目。同时,中国电建承建东盟国家最大漂浮光伏项目在印尼并网发电,中国天合光能、晶澳等12家企业先后在越南北江省投资20亿美元光伏产业,形成越南最大的光伏产业群。
随着近年东盟国家积极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国车企开始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长城、上汽、比亚迪、广汽、长安等在泰国,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投资设厂。2017年,吉利公司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股份。2022年,中国对东盟国家汽车出口额为58亿美元,增长48%,占东盟汽车进口的26%,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6%。在泰国纯电动汽车前五大车型中,中国品牌占4/5,分别是比亚迪ATTO3(元PLUS)、长城欧拉好猫、正大上汽MG EP、MG EV。
东盟家电市场潜力较大,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等仍处于大家电普及阶段,中资企业加大了在这些国家的投资设厂,中国家电品牌进入东盟市场比日本、韩国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我国海尔公司在泰国、越南、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已投资11家工厂和4个工业园,在东盟家电市场份额位居第一。2021—2023年,海尔产品在泰国销量连续增长超30%,2022年海尔家用空调、冷柜在泰国市场销量居首位;美的公司在泰国设四个海外生产基地和6条空调产线,美的泰国工厂已实现人员的本地化,本土员工占比达到85%;TCL公司早在1999年就已进军越南市场,现在越南年产彩电300万—400万台,京东方越南年产量420万台,海信重启旗下东芝电视在越南市场的业务;在智能手机市场,东盟国家现有的前五大智能手机品牌(三星、苹果、OPPO、vivo、小米)中,中国品牌占了三个。
随着中餐供应链的成熟,以新消费模式的领先优势来看,餐饮出海已是大势所趋,中餐品牌出海大部分首站选在东盟国家。例如,海底捞在海外开设97家门店,其中东盟国家就有57家。同时,茶饮品牌海外首站大多开在东盟国家,如喜茶海外首店在新加坡,霸王茶姬在马来西亚,奈雪的茶在泰国,蜜雪冰城在越南,甜啦啦、库迪咖啡在印尼。由于茶饮品牌门店投资小,以加盟为主,因此扩张速度较快,如蜜雪冰城在越南已开200多家店。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复苏乏力和深度调整状态,逆全球化思潮升温,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地缘政治形势严峻,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全球化进入重塑的阶段。在这一国际背景下,中资企业必须调整海外投资战略,坚持“东盟所需、中国所长”的原则,加快中国海外企业的本地化进程,逐步构建新型的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微观基础。
第一,调整中资企业海外投资战略。在全球价值链加速重构背景下,美西方国家极力推行“脱钩断链”,以此改变跨国公司的资源配置和区域布局,它将直接影响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现实基础。当前,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主要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为基础,双边贸易扩大主要源于中间产品贸易,而中间产品贸易主要来自跨国公司的价值链贸易。因此,在全球化重塑的背景下,必须调整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战略,有效地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和RCEP规则,有计划地逐步在中国-东盟区域内构建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将当地企业纳入到中资企业的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中,促进中资企业与东盟企业建立密切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逐步在区域内构建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平行的、以中资企业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或生产网络,由此打造新型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微观经济基础。
第二,坚持“东盟所需、中国所长”的原则。近年来,东盟国家积极实施“工业4.0”战略,加快产业的数字转型和绿色转型升级。印尼实施“工业4.0”路线图,马来西亚相继推出“工业4.0国家政策”和“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新加坡实施产业转型蓝图2025(ITM 2025),“泰国4.0”战略确定了十大目标产业,越南公布2030年第四次工业革命国家战略和2025年国家数字化转型计划。同时,东盟国家相继出台绿色发展战略,调整能源结构,促进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升级,如马来西亚“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和“氢能经济与科技蓝图”、“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和“国家氢能战略”、泰国“生物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BCG)发展模式、越南绿色增长战略及其行动计划等。根据东盟国家的产业转型需求,利用我国在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电子信息、可再生能源、轨道交通、家电、工程机械、建材、化工、电力、纺织等产业上的优势,鼓励具有产业优势、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设厂和承包工程。
······
《北大金融评论》第19期已上架
现在征订全年刊和三年刊
即享超值优惠
快扫码订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