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毅:寻找企业家


 “企业家”一词来自法文,最初的含义就是某项事业的发起者,但不同的环境里企业家的定义会有所差异,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企业家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浙商资产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浙江工商大学浙商资产管理学院副院长冯毅在《北大金融评论》发文表示,在德里克·利多的《企业家:对价值的不懈追求》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家的起源、历史演变以及未来展望。无论在哪个领域创业,企业家都要具备企业家精神,这是创业的核心本质,他们通过创新来创造价值,使其产品或服务具有独特价值和优势。

 

本文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19期。

何为企业家

 

近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企业家”这一群体。企业家通过创业、创新与创造价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家是微观经济体的主要塑造者之一,但他们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和影响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略。德里克·利多教授在其著作《企业家:对价值的不懈追求》中,深入探讨了企业家的起源、历史演变以及未来展望。他不仅对企业家这个群体具有极高兴趣,更对他们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方式以及文化演变持有深刻见解。

 

 

在本书中,作者深入研究了创业、创新的历史,为企业家如何创造价值和带来改变提供了新的论据与观点。作者对历史的研究表明,创业并不是最近的工业革命或硅谷现象,早在人类石器时代就诞生了以今天视角看来非常微小的企业家,通过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例子,作者认为企业家可以被定义为具有以下特征的人:首先,他们的行动具有自主性;其次,他们的创新在本地文化中得到广泛认可;最后,他们吸引他人为其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回报。本书还解释了创业的基本原则:扩大简单性、扩大供应和扩大需求。

 

创业的重要性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已经习惯于接受企业家给我们所带来的一切,甚至是没有留意到他们在一定层面上已经主导了我们的生活。虽然企业家可能会带来一些令我们耳目一新的事物,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期望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世界变得更可持续、更加公平。这本书首次明确阐述企业家精神的真正意义,以及它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本书最为重要的特色,可以说填补了目前这一领域的空白。

 

何为企业家精神

 

自苏格拉底时代以来,人们一直试图探究那些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逐利群体。1730年,理查德·坎蒂隆在他的经济学经典著作《商业性质概论》中首次使用“企业家”这个词来描述这个财富创造群体。1912年,“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处于经济增长核心位置的是企业家,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企业家。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增长=创新=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做的就是“创造性破坏”,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的原材料和新的组织方式。显然,企业家与商人不同,后者通常是维护和发展企业家建立的事业,而企业家必须做一些价值得到当地文化认同的事情,并且这些事情的价值足够吸引当地人与之交易。他们通过创新来创造价值,使其产品或服务具有独特价值和优势,吸引他人与其交易,而且只有通过与他们交易才能获得这种产品或服务。

 

从创业角度来看,无论在哪个领域创业,企业家都要具备企业家精神,这是创业的核心本质。首先,创业者是自我导向的,这意味着他们会自行重视或忽略一些社会需求。其次,创业者致力于掌握一种或多种有用的技能。为了让更多人认同这些技能,他们必须比普通人更加熟练地使用这些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愿意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东西,并确保自己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企业家必须不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这种创新能力需要贯穿于各种环境之中。最后,企业家要通过展现其技能来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从而实现健康生存和发展。正如作者所提出的企业家是具有自我导向的,他们在创业时会选择自己的价值观,有时这种自我导向会给社会带来一些挑战,有的创新虽然能带来个人利益,但可能会对社会或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如环境污染)。但历史经验表明,比起经济利润,真正的企业家往往更看重声望和地位。政府和社会可以采取激励和引导的方式促进企业家将创新重点放在社会整体福利上,而不仅仅是个人利益。

 

作者还指出当一位企业家凭借独特的技能获得成功时,他的成功会激发周围人的模仿欲望从而形成同类群体,熊彼特将此现象称为“创业集群”,它是一个由众多相似创业者构成的社群,彼此间不断模仿、创新,共同演变。这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每个创业者根据自己的资源和技能,展现出独特的特质和做法。从哈耶克社会自发秩序的视角来看,社会个体不仅可以有效地运用自身的能力与知识,而且还能够预计到他能从其他社会成员那里获得支持,所以我们经常会观察到企业家扎堆现象,浙商群体就是一个典型的创业集群,这是企业家群体自发性、自我演化的一种结果。

 

企业家的本土叙事

 

作者指出企业家的创新需要在本地文化中得到广泛认可,这个观点放到中国语境之中,就要求企业家需要将商业活动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日本学者涩泽荣一在《〈论语〉与算盘》中提出的“士魂商才”的理念是值得借鉴的,这一理念是传统儒家“内圣外王”人格理想的现代诠释。所谓“士魂”是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所谓“商才”是具有家国情怀精神的商业才干。“内圣外王”是儒家所追求的最完满的人格理想,涩泽荣一对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可以说“《论语》+算盘”的模式正是商业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论语》+算盘”视角观察,我国近现代以来为人所称道的企业家大多都具有这个理念,像张謇、卢作孚、宗庆后这样的企业家,不仅仅是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而且自身品行获得各界高度认可,更可贵的是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扶教助学、慈善捐助等活动实现了企业报国的家国情怀,他们的社会价值在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更大于其经济价值,可以认为他们就是践行“《论语》+算盘”理念的企业家。

 

前段时间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离世,各界对宗老的追思引发了对宗老创业及处世精神的思考。宗庆后的生平就是一部以草根视角书写的当代民营企业家发展史,正如宗庆后自己所说:“我是一个普通人,从底层崛起的凡人。幸运的是我生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更幸运的是我获得了一个机会,缔造了一家公司,并且因之一度成为‘中国首富’,得到了价值的实现与认同。”宗庆后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娃哈哈时代。宗庆后的经历非常符合传统企业家筚路蓝缕的典型叙事,他曾在高铁二等座被人偶遇以及不辞退45岁以上员工的故事也被人时常谈起,身为企业家却带有平民本色与良善胸怀是那个年代创业者的典型特征,这也是一种时代的精神。

 

一个社会名人的离世通常会被冠以“一个时代落幕了”的说法,但宗庆后及其同代企业家所具有的精神并不会因为他的离去而被人们所轻易忘记。这说明人们高度认可一个真正具备家国情怀的企业家,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企业家。企业家队伍永远在新陈代谢,但不变的企业家精神内核将会代代传承。

 

《北大金融评论》第19期已上架

现在征订全年刊和三年刊

即享超值优惠

快扫码订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