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官方微信/微博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为1.54%,较前几季度进一步下降。利差下降直接影响成本收入比和盈利水平,之后进一步影响资本充足率。金融市场普遍认为净息差指标能反映银行通过贷款与投资活动所获得的净利息收入能力,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政策上也鼓励金融机构不断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商业银行低净息差预计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常态,从国际经验看,预计净息差变化会对银行经营和宏观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放眼全球不难发现,日本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当市场长期处于低利率和零利率环境,30年来日本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并伴随着老龄化加剧的社会问题,日本银行业经历了从挣扎到适应的过程,其经营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银行利差逐步缩小,从2000年左右的1.5%下滑至2021年的约0.5%,息差压缩成为常态。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的同时,区域性银行数量也在持续减少。面对危机,日本推动了金融体系的现代化改革,包括证券市场改革和产业政策改革,结果是银行业的竞争明显加强,银行的风险偏好也出现改善。
以历史为镜并把关注点聚焦到国内,低利率时代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它们需要应对净利差缩小、资产规模扩张受阻、缩表压力、不良率上升以及财富管理新挑战等一系列困境。用几个简单的字眼来形容中国金融现状可以概括为“缩表”“化债”“低差”。
为此,金融机构需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和经营模式转型,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确保自身的稳健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监管机构亦需思考如何引导不同类型的银行有序开展错位竞争。从长远来看,我们须清醒评估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更加注重商业银行净息差演进与利率市场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净息差在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中的特有内涵,并积极探索新的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的背景,我们策划了本期主题:低净息差时代的金融变革,邀请张骏、王健、张斌、于东智、袁田等一线专家和学者共同探索、研究、解读这一话题。另外,我们还针对美国的经济与消费、贫穷和福利相关话题,对诺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进行了专访;就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话题,对全球风险管理专业人士协会(GARP)总裁兼CEO里奇·阿波斯多利克进行了专访,为读者提供发散性思考。
央行的政策利率,是央行给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的利率。央行下调政策利率,会带来全社会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下降,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也会跟着下调。别小看几个百分点的利率变化。截至2023年,中国有三百多万亿的债务、几十万亿的流通股股权资产,还有百万亿量级的房地产资产。哪怕是1—2个百分点的利率变化,都会让全社会的账本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低利率时代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它们需要应对净利差缩小、资产规模扩张受阻、缩表压力、不良率上升以及财富管理新挑战等一系列困境。如果用几个简单的字眼来形容中国金融现状,“缩表”“化债”“低差”再合适不过了。这些挑战要求金融机构进行战略调整,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确保自身的稳健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低净息差意味着银行从传统存贷业务中获取的利润减少,因此银行必须在经营策略、风险管理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在信贷需求疲软及房地产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去杠杆的背景下,我们预计中国的利率水平将保持低位。随着通胀预期降至历史低点,中国的实际利率自2023年以来大幅上升。我们预计货币政策取向将维持宽松以遏制实际利率的上升。在当前的低利率环境下,降低有效贷款利率仍然是政策宽松的重点,因此稳定银行净息差的关键应当是降低银行的有效资金成本。
在总体战略层面,商业银行必须牢固树立为实体经济服务理念,建立健全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有力推动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从微观角度,商业银行更加全面、有创新性和优质的金融服务供给,可激发、创造广大客户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需求,改善客户体验旅程,提升客户资金运用效率和投资回报,促进银行与客户的共同成长。
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多元化收入来源,通过增加非利息收入的渠道来减轻息差收入降低的影响。例如,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或者发展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降低低息差对传统渠道收入和利润的影响。然而这些微观运营策略也往往需要宏观监管的理解和配合。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布局。长期看,大湾区内必然会逐步实现金融的互联互通,支付与结算便利化,贸易自由化,资本项目开放等,大湾区内银行的合作和竞争将加强,跨境资金将高速频繁流动,推进离在岸业务一体化。
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关键在于发挥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从业人员的金融专业素养,积极拓展资产服务、咨询服务、代理业务、信用卡等中间业务领域,以增加非利息收入的比重。这将有助于减少银行对传统利息收入的依赖,增强在低净息差环境下的稳健经营能力,推动中国银行业向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需求不足,很多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对贷款成本承受能力不强。解决“低净息差问题”不能是简单提高贷款利率,而是要坚持系统思维,建立“量、价、险”的新平衡三角。
中国的债券市场主要是银行间市场,信贷资金价格的跳水效应会外溢传导至市场利率。可以观测到,伴随贷款利率的持续下行,长期市场利率也经历了大波动。自2023年第四季度以来,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经历了一轮大幅下行。在货币政策并没有明显调整的情况下,长期利率出现如此大幅的下行,在过去十余年里都是十分罕见的。信贷利率与市场利率在生产过剩的冲力下加速跌落,进一步加剧了净息差的下行。
中小银行应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出发,对资产和负债进行优化配置,深入分析市场趋势、客户需求以及自身的资源能力,明确价值主张和核心竞争力,融入社区治理,提供客户综合服务,进而在资产负债的配置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面对净息差收窄对利息净收入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银行即使保持较快的规模扩张速度,也未必会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特别是,银行资产增长受到资本充足、资金来源、市场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依靠规模扩张驱动利息净收入增长的模式可能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