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厉以宁 | 刘姝威:厉以宁经济思想的本土实践
作为经济学研究者和经济学教师,厉以宁教授的一生一直致力于用学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和股份制改革理论,到收入三次分配理论,再到民营经济发展理论,“致用”二字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生涯。

 

本文作者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姝威,在北大求学时期,她亲历了厉以宁教授股份制改革理论从提出到实践的过程。这篇文章从四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证明厉以宁教授经济理论的行之有效。

 

“文章发表得再多,不联系中国实际对中国的改革没有用处”。

 

文章将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16期。


 

在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厉以宁教授的经济理论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厉以宁教授的经济理论是正确的和行之有效的。

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和股份制改革理论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开启了从中国站起来了到中国富起来了的征程。对于如何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经济,刚开始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是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正确清晰的经济理论引导。

 

1979年“价格双轨制”理论被提出来: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价格体制同时存在,随着体外价格机制的逐渐发育、壮大,最终让体制内价格丧失其显赫地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实践证明,价格双轨制助长了倒买倒卖和权力寻租现象,造成腐败蔓延。

 

厉以宁教授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他认为价格改革主线论的缺陷是没有认清当时中国经济的非均衡主要是第二类非均衡,即企业没有充分活力情况下的非均衡。他提出了企业改革主线论的主张。

 

厉以宁教授提出:“经济改革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价格改革,而取决于所有制的改革”。他的股份制改革理论抓住了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成为指导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1990年,厉以宁教授的专著《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出版,被称为“影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十本书之一”。


1998年12月厉以宁教授担任起草组组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高票通过。

2003年10月厉以宁教授担任起草组组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高票通过。

 

从厉以宁教授开始研究和逐步完善股份制改革理论至今,已经过了四十多年。四十多年来,股份制公司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一大批股份制企业不仅成为中国市场的霸主,而且在世界市场中已经成长为不可低估的竞争力量。股份制公司不仅是“中国富起来”征程上的主力军,也是“中国强起来”征程上的核心力量。

 

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厉以宁教授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非均衡理论和股份制改革理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

收入三次分配理论

 

1992年,厉以宁教授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影响收入分配的三种力量”。厉以宁教授提出:收入不应只有市场、生产要素进行首次分配,而是要政府加强调节、引导慈善事业的“三次分配”,通过“三次分配”可解决收入分配难题。道德是仅次于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第三种力量。

 

“收入三次分配”理论已经被广泛接受和实践,成为制定缩小贫富差距政策的理论依据。每年上市公司必须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公布公司的慈善捐献,这也成为评估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民营经济发展理论

 

厉以宁教授提出:“政府的首要经济目标是增加就业机会”,“股份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定要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

 

厉以宁教授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发展,一定有相当大量的私营企业,中国现在的任务是培养大量的、新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要真正起作用,一定要实行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国的民营企业自身必须进行长期的结构调整,要不断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

 

据《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全国从业人员67199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48786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72.6%;城镇从业人员18413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1214万人,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60.9%。2021年全国就业人员74652万人,其中,乡村就业人员27897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37.4%;城镇就业人员46773万人,其中,国有单位5633万人,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12%。

 

可见,正如厉以宁教授提出的“股份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股份制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全国企业单位数651.77万个,其中,私人控股512.64万个,占78.65%。2021年,全国企业单位数2866.52万个,其中,私人控股2754.5万个,占96%。

 

正如厉以宁教授提出的“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发展,一定有相当大量的私营企业”,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伴随着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经济学是致用之学

 

厉以宁教授多次说过,他一生主要是两个身份,一是经济学研究者,二是经济学教师。他提倡要“立足中国,用学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说:“任何经济学家都不可能是先知先觉者,必须跟着实践走。”“文章发表得再多,不联系中国实际对中国的改革没有用处”。

 

厉以宁教授的经济理论能够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在中国富起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首先在于他自身知识结构的“博”与“厚”。他经常教导我们:“知识面一定要广博,专业知识一定要深厚。”他正是在广泛比较多国经济发展过程,并结合中国国情,才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

 

其次,厉以宁教授的经济学研究一直基于中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比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厉以宁教授研究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他提出自己的研究结论:股份制改革。这一研究结果解决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推动中国富起来。

 

厉以宁教授说:“无论什么境遇下,我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可以不说话,但不要说假话。”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厉以宁教授指导下在北大学习时,因为他首次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遭受了巨大的压力。我亲眼看到厉以宁教授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厉以宁教授的经济理论能够受到广泛关注,最终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改革开放重要理论的道德基础。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富起来”走向“中国强起来”的征程中,如何促进核心技术从0到1的研发及其产业化?尽快缩小在关键科技领域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这些都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厉以宁教授用股份制改革理论解决了我国富起来征程中的核心问题,那么,“中国强起来”征程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是我们这一代经济学研究者和教师面对的问题。

 

在“中国强起来”征程中,我们首先要尽可能多地吸引和留住全球科技人员参与中国的核心技术研发工作。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从0到1进行核心技术研发需要巨额研发费用,如何保证核心技术研发成功后,能够顺利产业化?目前,科研人员完成核心技术研发后,一是转让知识产权,二是成立自己控股的公司直接进行研发成果产业化。如果转让知识产权,是否能够回收巨额研发费用?科研人员往往缺乏管理企业的能力和经验,通过自身控股公司进行研发成果产业化,成功者不多。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国家资金、法人资金和自然人资金已经大量投资核心技术研发领域,极大地支持和促进我国核心技术从0到1的研发。但是一方面,研发失败,投资人遭受巨额损失;另一方面,投资人与科研人员签订某些合同条款,不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研发积极性,甚至让研发人员承受过大的风险,极大地阻碍核心技术从0到1的研发。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例如,据上市公司2022年度报告,实验室高端仪器设备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幅度下滑:

 

禾信仪器:营业收入2.8亿元,同比下降40%;扣非归母净利润从盈利4200万元转为亏损9218万元。

 

聚光科技:营业收入34.5亿元,同比下降8%;实现扣非净利润-4.19亿元(上年同期-3.52亿元)。

 

天瑞仪器:营业收入12.9亿元,同比下降16.39%;扣费净利润-1.095亿元(上年同期-5430万元)。

 

皖仪科技:预计营收6.75亿元,同比增20%;扣非净利润1038万元,同比下降26.54%。

 

莱伯泰科:预计营收3.55亿元,同比下降3.76%;扣非净利润4117万元,同比下降34.64%。

 

这几家上市公司的共同特点是依赖政府补贴和政府采购。这几家上市公司的经营现状反映出上述“中国强起来”征程中出现的核心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亟待正确、清晰的经济理论给出答案。

 

我们要学习厉以宁教授“立足中国,用学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跟着中国经济实践走,研究适合中国国情、行之有效的经济理论,解决中国强起来征程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将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16期,

现在征订全年刊和三年刊,

即享超值优惠!

快扫码订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