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2期 全第15期
三年疫情特殊防控周期告一段落,我们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在新形势新起点,各方重振信心提质增效,但并非所有行业都能迅速“脱旧衣、换新装”。2023年伊始,全球目光聚焦国际金融领域,硅谷银行48小时闪崩,与此同时,瑞士信贷 (Credit Suisse) 也因内部控制发现“重大缺陷”引发股价大跌。欧美金融行业风暴袭来。危机带来成倍的不确定因子,同样也可以刺激或者倒闭改革,各个国家积极释放自己的科技储备和文化资产储备,谋求更领先的生产力和全球号召力,所以我们看到科技行业的颠覆式创新——Chat GPT横空出世。

 

生成式人工智能会不会“改变游戏规则”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数字社会的资产形态还在不断发生变化。相比于传统资产而言,数字资产是整个金融大气层的“活性气体”,其诞生、更迭、发展乃至消亡都以极其迅猛的速度,不断刷新着大众的认知。从早期的数字版权到后来的数字商品,直至现在金融市场火热的数字货币,传统资产转变成数字资产,成本降低、流动性加快,让市场看到数字经济的蓬勃生命力,金融行业迎来新的机遇。



数字经济浪潮翻涌,科技赛道千帆竞发。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数字经济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有科技的革新和政策的鼓励,在智能化产业生态里,交易方式的数字化已经进入应用成熟期,微信和支付宝支付几乎可以完成国内所有的数字交易,但数字人民币的运营和应用还在“拾薪生火”。按照辩证法分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对抗与融合里相互交织,数字货币与实体货币也会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的加持下,打造全新的金融支付体系。

 

金融踏上新征程,数字化转型提质增速。在此背景下,我们思考和策划本期主题:数字资产:动荡中的洗牌与金融行业转型,与巴里·艾肯格林、李礼辉、周宪本、郭为、沈艳、张明、程实、周知、邱达根、文武等经济金融领域一线专家、学者共同探索、研究、解读这一话题,梳理数字资产的底层逻辑,展开数字金融的新思考。



谈到数字金融,加密货币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北大金融评论》再一次专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讲座教授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对加密货币的判断,艾肯格林毫不讳言,他对加密货币非常反感,认为私人加密货币没有任何价值,“去中心化”是骗人的鬼话。因为货币的本质是对铸币税的垄断,是政治权力的兑现,是“刀与枪”的承诺。私人加密货币只不过是“狂野的西部” ,在没有规则出来之前,投机者们进行相互掠夺的一个窗口期。

 

面对数字化金融创新焦点的央行数字货币,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指出,央行数字货币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将居于核心地位。打造全球最佳的央行数字货币,不仅有利于推进普惠金融,有利于应对虚拟货币对现行货币金融体系的冲击,而且有利于维护我国的货币主权,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用中国香港的经验看待FTX暴雷事件,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原行政总裁周宪本认为,加密市场的爆雷事件与历史上传统金融市场的黑天鹅事件并无本质的不同,因此行业规范的设立和恰当的监管是重建对加密市场信心的关键。当前行业风云变幻,香港特区政府进一步倡导监管与合规方面的完善,通过发挥其独特的金融地位和金融创新驱动力,致力于为虚拟货币市场创造一个既宽松又合规的土壤,吸引全球的创业者,加强其作为亚洲中心的地位。


数字化时代银行的发展也有新的命题,神州控股董事局主席、神州信息董事长、神州数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郭为指出,银行作为重要的资产管理机构,如果可以深入实体经济的数据场景进行数据资产管理服务,将会极大拓展银行资产管理规模,为银行打开十倍、百倍的增长空间。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在公共数据开放问题上提出,数字经济时代,要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就需要大力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尤其是助力落后地区开发相关平台,避免在公共数据开放领域也产生新的不平衡。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表示,数字货币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美元的制度惯性与网络正外部性,有望成为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助推器,为货币国际化带来新的机遇。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提供了他对数字资产行业洗牌与转型的思考,认为在数字资产快速发展与动荡洗牌的过程中,传统金融行业受到的冲击和影响逐步加深,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全球性共识。香港特区政府、监管机构以及金融机构愈发重视数字资产崛起的大势所趋,并以审慎渐进的姿态融入数字资产方兴未艾的浪潮,不断探索和创新金融行业转型发展。


针对FTX破产清算所衍生出的中心化账本与去中心化账本的信息差问题,火必投资总监周知表示,从本质上讲,中心化账本和去中心化账本其实分别代表了Web 2.0和Web 3.0时代的核心特征。前者建立在Web 2.0时代因底层通信协议设计特点而产生的数据孤岛之上;而后者没有数据访问限制,所有数据和代码均公开透明。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邱达根讨论了区块链与 DLT 在不同经济活动中的应用潜力,他认为区块链的潜力远不止于技术方面,而是更多体现在微观经济学上。区块链让彼此间本无信任基础的人们无须通过中立的第三方即可达成合作。换言之,区块链也是“信任之网”。


针对全球数字经济金融支付难题,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数字新金融创新实验室主任、法定数字货币国际协作网络(DFC-ICN) 主席文武撰文表示,当前多极的世界一定会形成多极的法定货币国家或地区,不会有全球规模的央行或法定数字货币。这给以加密货币为主的超主权货币主导全球金融体系带来机会。


 

本期的精彩远不止于此
 

为研究“倦怠”这一社会现象,《北大金融评论》专访了世界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荣誉教授克里斯蒂娜·马斯拉赫(Christina Maslach。马斯拉赫与合作者共同撰写新书《倦怠挑战:管理人们与工作的关系》(The Burnout Challenge: Managing People's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Jobs),认为职业倦怠主要是组织与个人之间的脱节,尤其体现在六个维度上面 :工作量、控制、奖励、社区、公平和价值观。在采访中,马斯拉赫表示倦怠并不是抑郁症,这一点是有争议的。受到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影响,她认为“人变坏是因为情境,如果中止这个情境或者改善这个情境,那么人会变好,这个过程不是人得了病,而是人受到了情境的影响。”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中心生物伦理学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应用哲学与公共伦理中心荣誉教授彼得·辛格(Peter Albert David Singer是当代动物权利运动和生命伦理学领域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普及了“物种主义”一词,指出如果以一种导致痛苦、难受和死亡的方式来对待人,包括没有认知能力的婴儿和功能不健全的成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那么,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动物也是错误的。这也是他在专访中一直强调的观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王成善讨论了关键矿产的话题,他表示,要建立关键矿产的可持续供应体系,必须重新建立全球经济合作的信心和诚意,特别是中美两国应该承担更多的关键矿产供应安全和可持续供应的责任。关键矿产的可持续供应需要共享发展成果、建立可持续矿产开采体系、提升供应链互信,体现平等、协作、开放、共享和包容的理念。


 

别走开,还有一个彩蛋!

“PHBS 50”重磅发布!中国经济管理学科国际科研发表新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