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官方微信/微博
5月24日晚,应巴曙松教授邀请,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博士做客“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为大家带来主题为《全球金融体系:危机、变革、创新》的精彩讲座。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实践教授肖耿老师首先致词,并为大家介绍讲座嘉宾黄海洲博士。黄海洲博士拥有三十年学术、政策和金融市场工作经验,研究领域涵盖宏观经济、国际经济、金融和货币经济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商学院商业经济学与金融学博士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任职于IMF、巴克莱资本,曾兼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特聘教授。现任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CF40成员。合作论文《国家资本结构》获得2018年欧洲金融学会Pagano-Zechner最佳论文奖。
肖耿老师致辞并介绍黄海洲博士
黄海洲博士讲解全球金融体系大周期
黄海洲博士首先通过梳理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历史变动规律及其驱动因素阐述全球金融体系的大周期。他指出以1945年为分界线,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动规律可总结为:1945年前利率呈现长期下行趋势,而1945年后利率变化呈现“倒V字”型。他强调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变动规律变化的驱动因素在于全球货币体系的更迭——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金本位制退出历史舞台。而货币体系更迭的原因在于金本位制无法适应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高增长,因为黄金本身的稀缺性容易在经济高增速时期导致通货紧缩。
黄海洲博士与现场观众互动
黄海洲博士认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周期可总结:危机爆发至新货币体系建立需调整约16年,调整完毕后历经20余年的繁荣期,进而步入下一个危机。具体而言,第一轮危机周期始于1929年-1933年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替代英国成为全球货币和金融体系的领导者并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危机爆发至调整完毕经历了16年,而后全球经济复苏和繁荣持续26年。第二轮危机周期始于1971年,美国迫于国内经济增长疲软和对外战争等因素宣布黄金与美元脱钩,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大调整持续了16年直至1985年广场协议和1987年卢浮宫协议相继签订,奠定了全球新的货币和金融秩序。此后,全球经济步入长达21年的黄金增长期。第三轮危机周期始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英国脱欧事件导致2016年7月份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历史新低值1.32%。如果将历史危机周期规律线性外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可视为对1987年建立的新系统形成挑战,那么如今世界仍处于寻找新锚的中后期。
现场观众认真听讲
随后,黄海洲博士指出全球货币体系作为全球资产价格之锚,在二战结束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1973年)和新布雷顿森林体系(1987年至今)。他首先阐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设计及运行效果。布雷顿森林体系曾促使全球经济和贸易平稳增长,但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固有的缺陷——“特里芬难题”逐步显现,美国黄金储备从1945年的63%下降至1973年的23%,随着英镑贬值、货币危机等事件出现,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终结,国际金融体系正式进入浮动汇率时代,主要工业国家的通胀大幅攀升。在新的挑战下,为实现汇率的再平衡,G5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达成了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稳定美元币值;为实现通胀预期的再平衡,沃克尔强力紧缩货币抑制高通胀。汇率和通胀预期的锚定和再平衡促使美国进入“大缓和”时期,主要国家长端利率下行、股市重新繁荣。
黄海洲博士强调应注意全球金融体系中货币性质的变异。他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货币的性质变异,美元的性质也因之变异。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主要储备货币的冲击变弱,对美元的冲击因之有限。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工具中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加强,因此美联储抓住时机进行了大量前瞻性的工具创新。在此背景下,他指出全球其他货币及货币政策的变革和全球金融体系的演化值得深入研究。
黄海洲博士阐释货币性质的变异
黄海洲博士认为在全球金融体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经济金融理论创新大有可为。他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例进行分享,他和博尔顿教授的合作论文提出将MM定理的内涵由公司层面外延至国家层面,并将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国际学和财政学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创新。
在问答环节中,黄海洲博士就大家提出的数字货币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通货膨胀率的演化趋势、科技生态体系与金融生态体系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做出了耐心的解答。随后,北大汇丰商学院萨金特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史蛟老师向黄海洲博士赠送了纪念品,对他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
史蛟老师向黄海洲博士赠送纪念品
撰稿:徐一婕
摄影:绳晓春
本篇编辑:都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