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关注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官方微信/微博
2017年发行量达到2486亿,中国已经跻身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并且仍在高速扩容。
知名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在今日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可持续金融学院主办的2019可持续金融会议上指出,目前我国存量绿色债券中,大概有20-40%被视为不太符合国际对绿色债券的公认标准定义。
巴曙松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巴曙松介绍称,国际标准通常参考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的绿色债券原则,包括四大核心要素:募集资金用途、项目评选和评估、遴选流程、募集资金的管理和披露报告,而且要求要有一个外部独立的第二意见和第三方的审查。
国内标准与之对比,主要的区别在于如下几点:
一.绿色资金用途的分类:国内允许清洁煤相关的用途,国际不允许;
二.发行用做偿还债务和一般企业用途的上限:国内标准是所筹资金可用来偿还(按国家发改委指引)上限是筹集资金的50%;而国际标准不同;
三.信息披露要求不同:国内不要求独立第三方评估审查,而这降低了国际投资者参与我国在岸投资的门槛,使离岸的发行成本上升。目前国内总体上鼓励独立第三方认证,但不是强制的要求。巴曙松引用中债数据指出,2016~2017年发行的146支绿债里,有102支出具了第三方评估意见,占比达到71%。
“国际和国内绿色债券认定标准之间的差别,发行商和投资者都不一定很清楚”,巴曙松说。但他对内地应该如何通过与国际之间的合作来扩大绿色债券投资者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可以编制一些绿色债券指数,来让更多的国际投资者了解参与,绿色债券的信息通通过推出中英双语的信息平台来显示它的价格信息”,巴曙松说。
巴曙松指出:从全球交易所来看,加快信息披露有助于满足发行人和投资者的需求。目前越来越多交易所开始考虑设立绿色债券专属板块,来显示绿色相关的信息披露,香港市场也应该有条件设立绿色债券相应的专属板块。
对于未来的预判,巴曙松认为交易平台间的合作有助于提升绿色债券的交易清算效率,降低投资者投资绿色债券的成本。他呼吁研发更多新产品来改善绿色债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比如说绿色债券指数和交易所基金,并适当引入个人投资者的参与。交易所外汇衍生品产品应配合这些指数和ETF的风险管理和对冲货币汇率的需要,有助于凸现绿色债券在长期回报的稳定性和优势。
来源:证券时报(2019.1.8),记者:刘筱攸、陈冬生
原报道链接:http://news.stcn.com/2019/0108/14785524.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编辑:熊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