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日至4日,以“绿色创新与包容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中英创新与发展论坛”成功召开。本届论坛由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萨里大学创新与产业化中心和中英创新政策与管理研究网络主办,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英中贸易协会和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协办,腾讯作为支持单位。今年的论坛包括绿色创新与管理、绿色经济、数字创新与包容性发展、科技与金融四个分论坛。与会嘉宾包括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晓岚,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James McDonald爵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萨里大学副校长David Sampson教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信息与通信政策部部长Torbjörn Fredriksson等百余名来自牛津大学、伦敦政经、帝国理工大学、萨里大学、英中贸易协会、中科院、科技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国内外学者、企业专家、政府官员。
本届论坛的“科技与金融”分论坛于11月4日举办,由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承办,分论坛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管理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张坤教授主持。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分论坛的演讲嘉宾包括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香港中心负责人Bénédicte Nolens,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Peter Rosenkranz和华林证券董事李华强。
在“科技与金融”分论坛,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秘书长本力老师首先作开幕致辞,介绍了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及与中英创新与发展论坛的渊源,展望这一聚焦市场前沿的金融专业智库的相关研究,并欢迎大家多关注中国的“创新之都”深圳和“改革开放前沿的商界军校”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本力老师致辞
随后,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管理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张坤教授主持接下来分论坛的召开。张坤教授先对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的概况以及接下来即将举办的2021北大汇丰-剑桥嘉治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总决赛,并欢迎大家的关注。
接着,张坤教授向观众依次介绍了来自国际组织和金融业界的三位嘉宾。

张坤教授主持
第一位嘉宾是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香港中心负责人Bénédicte Nolens女士。

Bénédicte Nolens女士进行演讲
演讲中,Bénédicte Nolens女士主要介绍了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该项目由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支持,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共同发起。该项目旨在帮助更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发行、回收和监管,通过支付方式的创新,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跨境金融环境。目前,提升后的原型可以帮助参与的各国央行管理各自央行数字货币的流动性、监测各自所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流量与余额、提高交易私隐度,以及将某些合规功能自动化。此外,原型可以将跨境支付的时间从几天缩减至几秒,同时减少了银行的核心成本支出。
对于该项目的未来发展目标,Bénédicte Nolens女士提出了以下观点。项目未来的技术发展路线包括发展单一账本和多账本的数据隐私解决方案、增强多币种的外汇流动性管理和提升系统的性能和伸缩性以支持满运营时的支付量等方案。项目的未来政策、法律和商业路线包括,建立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的必要制度、满足相关法律规定和要求以及设计新的央行和参与者的参与模式等方案。
第二位嘉宾是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Peter Rosenkranz博士,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区域合作与一体化。

Peter Rosenkranz博士进行演讲
Peter Rosenkranz博士的演讲主题是金融科技在发展、投资以及金融领域的应用。首先,Peter Rosenkranz博士认为发展中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缺口在不断扩大。2017年世界银行估计,未来十年基础设施建设年支出将会是现在的三倍。2017年亚洲开发银行统计,亚洲发展中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缺口每年达到17000亿美元。此外,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在2040年亚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缺口将达到5120亿美元,这将占比世界投资缺口的一半。
Peter Rosenkranz博士提出,金融科技可以催化可持续发展融资。例如,基于链的项目债券和区块链技术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化的融资。P2P借贷可以填补项目资金的缺口。
接着,Peter Rosenkranz博士对P2P借贷扩张中决定因素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金融水平的发展是否会驱动P2P借贷的扩张?第二个问题是金融素养的提高与P2P借贷的扩张是否相关?针对这两个问题,Peter Rosenkranz博士通过62个经济体的数据进行研究后给出以下结论。
首先,金融机构效率的提升、更少的子机构和ATM机的普及促进了P2P借贷的扩张。发现P2P借贷的扩张与资金获取通道的水平呈负相关,而与金融市场效率水平呈正相关。其次,P2P借贷可以减少经济中的融资缺口并且促进金融的包容性。最后,金融素养的提高和IT基础设施建设对于P2P借贷的扩张也是所需要的。
对于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Peter Rosenkranz博士认为虽然其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在亚洲,数据信息平台和网络的渗透率在不同地区差异化水平较大。在亚洲,约10亿人没有获取金融服务的渠道,41亿人有手机,17亿人有上网渠道。
接着,对于数字金融解决方案促进金融包容性,Peter Rosenkranz博士提出了几点政策上的建议,包括支持数字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在创新和稳定中寻找平衡并建立安全、包容的数字经济体系,以及在数字化转型的框架下检验金融包容性的相关策略等。
最后,Peter Rosenkranz博士从合理性,优势和挑战这三个方面对于金融科技在监管领域的应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对之前的演讲内容做出以下几点总结。
一是金融科技可以促进一定差距下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数字金融可以促进金融包容性的发展;三是公平的获取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很重要;四是我们需要提高大众的金融素养和数字知识;五是科技应用可以更好促进金融监管的发展。
第三位嘉宾是华林证券董事李华强先生。

李华强先生进行演讲
李华强先生的演讲主题是关于注册制改革和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首先,李华强先生将中国资本市场促进高科技产业和企业创新发展的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是计划经济下“指标通道制”为特征的审批制;阶段二是半计划经济下的“保荐制”审核;阶段三是市场经济下的注册核准制。
其次,李华强先生介绍了注册制改革对新兴产业成长和企业的促进,并概括了英、美、港、日等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五个特征。即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市场化定价发行、形式审核与实质审核并存、退市制度完善、针对新兴产业不断进化:多元化发行制度、差异化板块。
而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情况,李华强先生首先对A股的总体概览进行了介绍。其中,上交所上市公司共计1989家,市值合计49.99万亿;深交所上市公司共2517家,市值合计36.70万亿;全国中小企业转股系统中挂牌公司合计7255家,市值合计2.28万亿。而北交所则是在全国中小企业转股系统中精选层66家公司的基础上成立。而对于科创板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成果,李华强先生概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市场化定价成果显著;二是审批时长大幅缩短;三是市场交易更加的活跃,成交量、换手率、IPO数量和融资余额都大幅提升;四是发行标准更加多样。
最后,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注册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李华强先生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一是资本市场是以上市公司为核心,投资者,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三足鼎立的市场。二是中国注册制改革仍存在五大核心问题,即投资者结构待优化、监管和法律不完善、市场的利益需要平衡、中介机构不够强大、上市公司的治理和质量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李华强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在引进西方发达市场运作机制时需要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合理赋予监管部门准司法权、侦查权、裁判权,用监管去代替禁止;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建立较强大的市场中介,为资本市场严格把关;壮大机构投资者,加强投资者教育;适当降低投资者的门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上市,维护市场良好生态。
最后,傅晓岚院士、胡志坚教授、余江教授和熊榆教授作闭幕致辞,表达了对所有观众、嘉宾以及承办协办组织单位的感谢。胡志坚教授表达了对来年论坛的期待,余江教授表示此次论坛是一次高水平、高质量的论坛,令人印象深刻。熊榆教授强调利用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金融创新来创造更好的社会是本次论坛最重要的目的。傅晓岚院士表达了对加强中英甚至全世界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的必要性和期待。
中英创新与发展论坛旨在促进中英两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两国政府官员、学者和商界领袖提供交流平台,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受到了中英两国有关专家学者、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引发热烈讨论,也成为各界了解中英政策动态的重要窗口。
(撰稿: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