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科:低净息差时代,存量竞争下的金融变革


2023年商业银行的平均净息差已经降至1.69%,同比降幅达到22个基点,显示出息差收窄的压力。进入2024年,根据一季度的数据,净息差进一步降低至1.47%,再次下降了22个基点(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这一趋势与市场预期相符,反映出在当前政策环境下,银行经营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科在《北大金融评论》上撰文指出: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银行的净利差是在不断扩大的,某种程度上属于增量型发展,如今,银行净利差是持续下降的,可以判断为,银行业已进入了存量竞争的时代。新的挑战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战略调整,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确保自身的稳健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20期。


低净息差时代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
 
低利率时代是指处于利率下行周期中或金融市场利率偏低的时期,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即净利差缩小,中国目前正处于这一周期之中。当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潮退去之时,银行与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发展的重资产模式戛然而止,全社会对资金总量的需求急速下降,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也停止了扩张。
首先,净利差的缩小对银行的盈利模式构成了直接冲击。由于存款利率上限的调整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银行的自主定价空间受到压缩,进一步影响了盈利能力。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缩表的挑战,缩表的危害不仅表现在规模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资产的质量上。不良率是不良资产总额除以资产总额。即使分子不变,分母的缩小也意味着不良率的数值在上升,不良率的上升不仅侵蚀了银行的利润,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第三,金融机构外部的地方政府和企业还面临着债务负担加重的问题,其融资需求和能力减弱,从另一侧面反映出银行等金融机构陷入了经营困境。此外,低利率环境还带来了财富管理的新挑战,随着利率水平的下降,传统的财富管理策略需要调整,金融机构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和产品,以适应低利率环境下的客户需求。
综上所述,低利率时代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它们需要应对净利差缩小、资产规模扩张受阻、缩表压力、不良率上升以及财富管理新挑战等一系列困境。这些挑战要求金融机构进行战略调整,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确保自身的稳健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当前政策环境下金融机构的经营表现预判
根据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的定调,央行强调了新增信贷的均衡投放以及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性,目的是确保社会融资规模全年可持续且较快地增长,并在价格上兼顾内外均衡,以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这一政策导向可能会改变以往的贷款投放模式,从传统的“4321”季度贷款投放模式转变为“3322”模式,这预示着放贷节奏将更加均匀,减少季度末的突击放贷现象,实现贷款投放的小幅度、低频次调整。
在信贷需求方面,对公信贷将继续以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同时向绿色金融和科创金融等新兴领域倾斜,以支持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随着部分城市取消房地产限购政策,预计2024年零售信贷的占比和增速都有望提升,这可能会对银行的资产结构和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从息差角度来看,虽然预计2024年息差会进一步下降,但降幅将逐渐收窄。特别是对于江浙成渝等非化债重点区域,由于降息展期的需求并不强烈,因此息差的下降压力相对较小。此外,考虑到当前居民避险情绪较为浓厚,理财业务可能会出现“以量补价”的现象,储蓄增强型理财产品可能会更受市场欢迎。
具体到数据层面,2023年商业银行的平均净息差已经降至1.69%,同比降幅达到22个基点,显示出息差收窄的压力。进入2024年,根据一季度的数据,净息差进一步降低至1.47%,再次下降了22个基点(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这一趋势与市场预期相符,反映出在当前政策环境下,银行经营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银行变革与创新的方向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银行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以保持相应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改革的思路与方向如下:
组织架构调整
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银行的净利差是在不断扩大的,某种程度上属于增量型发展,如今,银行净利差是持续下降的,可以判断为,银行业已进入了存量竞争的时代,银行目前在组织架构方面存在结构性的问题:一方面组织臃肿,人员庞杂;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人手紧张,工作内卷,员工工作环境恶化,银行运作日渐笨拙,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对敏捷组织的需求。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瘦身,裁撤合并减少部门和机构,裁减不必要的冗余人员,以期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其在面对挑战时的生存能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完善人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推动虚拟即现实的业务场景诞生,数字化将推动银行嵌入客户经营的场景。这将改变银行的原有组织架构,推动银行服务从松散型的低频服务向紧密型的高频服务方向转变。
银行应逐步从体制改革转向运营革命:第一,银行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构建总分行体系的前中后台一体化平台,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实现业务流程的高效协同,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发展智能化工具,驱动经营决策机制,并通过构建敏捷组织,实施精益化经营,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第二,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银行还应重视生态经营系统的构建,通过与企业深度融合,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嵌入企业经营场景,实现服务的“隐形化”,提高客户黏性和体验;第三,人才培养与文化建设也是银行转型的关键,银行应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数字化能力,并构建支持创新和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不断优化客户服务体验,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端到端客户旅程,提升客户满意度;第四,在组织架构调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探索新型服务模式,如直销银行,以提高市场渗透率和客户覆盖面。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措施,银行可以在低息差环境下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金融科技转型
当前的监管调整表现出如下特性:第一,减少市场准入的限制,在利率市场化后,防范价格合谋的出现;第二,加快资本市场改革;第三,深化衍生品市场改革。第二、三项改革是为了给银行提供更多的创新产品以应对过去主要依靠存贷款净利差而造成的模式困境。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加速其数字化转型来降本提效,加大对移动银行、智能服务、大数据分析方向的投入。银行改革的重点还应放在业务模式和产品创新上面。重点布局于区块链支付结算产品或个性化财富管理解决方案,多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场景金融,推动线下业务线上化,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提升服务客户需求的能力,实现客户营销精准化、业务审批自动化、风险控制模型化,拓展全新业务模式。主推场景化金融创新,整体上优化物理网点布局和加强电子渠道建设,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体系。
金融科技的融合,特别是人工智能(AI)助手的应用,为银行业务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
第一,AI助手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客户洞察,为银行构建起强大的代理能力,这不仅增强了客户服务的个性化水平,还提升了银行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在实施过程中,银行首先需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利用先进的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生成高质量的报告和建议。同时,银行还需关注技术的可靠性和可解释性,确保AI生成的内容准确无误,并能够让用户理解其原理和依据。此外,银行要遵守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处理好版权、隐私、安全等问题,防止AI技术的滥用或误用。
第二,银行可以通过AI助手提供智能投顾、风险评估、个性化财富管理等服务,这些服务能够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收益目标和资产状况,提供定制化的建议。AI助手还能实时监测市场动态,自动调整投资策略,以提高收益率和降低风险。在客户服务方面,AI助手能够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业务办理和解决问题的服务,大幅提升用户满意度和转化率,同时降低人工成本和风险。智能风控是另一个关键应用,通过分析客户的信用历史、行为特征等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的风险评估和欺诈检测。
第三,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银行也可以探索更多创新产品和商业模式。例如,一些银行正在使用生成式AI技术进行产品推介、风险防控,以及构建内嵌风控要素的生成式AI框架。此外,AI技术还在金融领域推动了产品和商业模式的革新,例如从产品+服务收费向SaaS订阅收费、运营分润收费的转变。
业务方向探索
在低净利差时代,需要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地创新并调整市场策略,方可有效地应对挑战。综合当前国际形势与国内环境,银行可以从以下业务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

《北大金融评论》第20期已上架

现在征订全年刊和三年刊

即享超值优惠

快扫码订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