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卫东:私募基金:过去、当下与未来
全球对冲基金及量化投资已有悠久历史,且仍在持续发展与创新。中国基金行业和资产管理行业也在全球金融投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路线。本次讲座,招商证券托管部总经理易卫东先生首先放眼全球,简述对冲基金及量化投资的历史;然后聚焦中国,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行回顾;最后对中国私募基金的未来进行展望。

2023年11月7日晚,应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邀请,招商证券托管部总经理易卫东做客“北大汇丰金融茶座”,为大家带来主题为“私募基金:过去、当下与未来”的线下精彩分享,并在对话环节,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长聘副教授彭献华就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评价体系、中国量化基金的尾部风险控制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次讲座采取线下形式,观众数量达100余人。

讲座开始后,易卫东先生首先介绍了基金的定义与起源,由此引出对比传统基金与量化基金的区别。传统基金主要依靠投资者的个人能力,而量化基金主要依靠计算机模型,其理论基础为概率论。

随后,易卫东先生回顾了海外基金的发展历程,包括海外基金的技术迭代、策略演变、政策环境历程,及海外明星基金经理和海外基金巨头。海外基金从1960年起经历了理论萌芽、经典模型、算法交易与高频、云计算与AI、大模型五次技术迭代,发展出股票多空、宏观策略、统计套利、事件驱动、高频交易等策略,涌现出爱德华·索普、格里·班伯格等明星基金经理和桥水、文艺复兴科技等基金巨头。现在,海外基金已经进入成熟期,美国量化对冲基金规模占对冲基金行业1/3,占美股总市值比例达到接近9%。但在此之前,海外基金也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裂、次贷危机等数次金融市场的危机与崩盘。关于对冲基金是否在金融危机演进过程中起到了助推作用、量化交易对全球资本市场起到了什么作用、对冲基金行业的发展是否需要监管,全球投资者依然存在争议与反思。


易卫东先生介绍私募基金发展

然后,易卫东先生回顾了中国量化基金的发展历程。新技术驱动量化投资规模不断增长。目前,中国量化私募总规模已超过1.5万亿元。自2010年中国量化投资“元年”以来,中国量化投资核心技术经历了经典因子与线性模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模型4个阶段的迭代升级。相应的,中国量化投资的监管政策与市场环境也经历了萌芽、试水、发展、成熟4个阶段,如今政策持续完善,头部量化私募已形成了规模化管理和品牌效应。

接下来,易卫东先生介绍了中国量化基金的发展现状。经十余年发展后,中国私募基金行业出现了主观股票多头、CTA、指数增强、FOF、市场中性等细分策略。主观股票多头类策略中可进一步细分为价值投资、定增、打新等策略类型。量化类策略中,除了300、500、1000等指数增强,还有量化选股、量化中性、期权类策略。2017年以来,可转债也成长为私募基金中一类很有特色的策略。介绍完策略后,易卫东先生介绍了中国私募基金目前典型的投研流程、管理模式、技术架构、从业人员情况和业绩表现。典型的投研流程包括因子研究、策略构建、交易执行、投后跟踪4个阶段,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的人员协同操作,需要学历高、专业强的量化人才。

最后,易卫东先生展示了中国私募基金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监管政策在未来将持续完善,扶优汰劣,促进量化投资乃至整个私募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未来,AI技术或将成为量化投资的核心引擎,渗透私募、公募行业。中国私募市场在人才、监管与策略方面也将加速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融合。


讲座现场

在对话环节,易卫东先生和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长聘副教授彭献华老师就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评价体系、中国量化基金的尾部风险控制、私募主观基金产品和私募量化基金产品业绩的可持续性、量化投资在主动投资领域的发展、中国量化私募的生命周期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易卫东先生和彭献华教授对话互动

在提问互动环节,观众就行为金融学对量化投资的影响、如何解决因子共线性问题、量化投资大模型等话题进行提问,易卫东先生和彭献华教授进行了详细解答。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


易卫东先生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此次讲座是“北大汇丰金融茶座”的第34期, “北大汇丰金融茶座”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发起创办,《北大金融评论》和深圳市资产管理学会提供学术支持,旨在进一步发挥研究院的智库作用,打造金融业界精英、资深专家行业发展创新交流平台。讲座采用“讲座+对谈”的新方式,主要邀请业界的精英和专家学者,向有志于在金融领域发展的北大汇丰在校生和相关人士分享行业和专业的最新情况、发展方向以及研究的方法和心得。
 
(撰稿:李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