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宇:“做对了一些”的伯南克
以史为镜,能否真正穿越历史或不浪费一场危机?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明确一点,是否每一次危机都能唤醒世人的反思?1929-1933年的美国大萧条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镜鉴,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经济危机的典型案例,这其中就有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早在读博期间,伯南克就以大萧条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长期的跟踪研究。其早期著作《大萧条》从总需求的角度解释了美国大萧条的成因,其中通货紧缩是关键,源于当时一战后重建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先天不足。由于伯南克对大萧条的研究有独特见解,在后续的教职生涯中,伯南克陆续出版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宏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原理》等专著,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货币政策、宏观经济、通货膨胀等议题,为日后其任职于美联储时应对银行和金融危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不可否认,伯南克通过长期的学术积累最终将自身的货币政策思想转化为了政策实践。



 

“大萧条”催生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解读伯南克的《伯南克论大萧条:经济的衰退与复苏》有必要明晰两个问题:一是伯南克的写作动机。伯南克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出自前期的学术研究沉淀,得益于长期跟踪研究大萧条以及通货膨胀等议题,但被证明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还是在2008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伯南克任职美联储主席期间,这次危机可以说伯南克没有浪费,而是将其信奉的政策理念付诸实践,事实证明这些政策创举的确挽救了美国的危机,因而伯南克获得了极高声誉。二是伯南克的思维和理念。伯南克与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政策主张非常不同,特别是对通货膨胀、数量型货币政策以及货币政策规则等应用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伯南克所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重大突破。但是,根据伯南克的著作可知,当时伯南克和货币政策团队对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无预知。
 
当前学界对伯南克货币政策主张的认识更多趋向于正面积极,这些认识一方面是源于伯南克本身拥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成就,属于典型的学院派官员,这与沃尔克和格林斯潘有较大差异,在伯南克所推崇的货币政策中较多地表现为严密的规则逻辑,例如通胀目标制、固定的货币政策规则和透明的政策等,这些主张体现了伯南克对其研究著述的忠实。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其在任职美联储主席时大胆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以结果论英雄,因而此次伯南克获得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有一些争议。一种声音认为,伯南克所代表的货币政策思想对现实有很强的现实寓意。的确如此,欧美国家正在面临的高通胀风险仍未有缓解的趋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备受质疑。但是,伯南克的政策主张是否仍能适用于当前的环境或者解决现时的危机?
 
客观而言,尽管伯南克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张存在一定的争议,或许也难以适应现实的环境,但在当时的危机时期却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市场注入了流动性支持,拯救了美国的大型金融机构。日本央行前行长白川方明认为,现阶段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平均通胀目标制等可能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宏观货币政策框架亟待变革。回过头来看,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并不能完全归结于流动性问题,而是源于前期放松金融监管、金融衍生品过多、交叉金融风险等累积的结果。货币政策的实施本身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而当时伯南克的货币政策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拯救了危机,过于夸大货币政策的作用很容易忽视其他问题。美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除了货币政策刺激外,同样发挥了财政、金融监管的功能,在各种政策配合下稳定了金融市场预期,提振了投资者信心。因此,货币政策的功能并不具有唯一性。
 
之所以研究美国大萧条,主要有两方面的共识理由:其一,美国大萧条的历史影响极为深刻,当时的政策教训为后来的货币政策研究和政策革新提供了最佳试验场,而且大萧条所产生的负面冲击足以载入史册,包括后来发生的二战等,几乎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如伯南克所言,美国大萧条是现代历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研究大萧条可以体会到很多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本质。大萧条时期的种种教训仍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其二,自美国大萧条后,许多经济学者对大萧条发生的原因、政策措施以及结果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提出了大量经济学理论,如凯恩斯主义、后来的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以及兰德尔的现代货币理论等,这些理论后来成为了货币政策的理论来源,如充满争议的现代货币理论衍生出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时至今日,欧美以及大部分国家已经严重依赖于宽松货币政策拯救危机,足见伯南克货币政策主张的影响力。据此看,是否这些国家汲取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教训?

 

 
“大萧条迷”的“大萧条”研究贡献
 
回到伯南克的《伯南克论大萧条:经济的衰退与复苏》这本书,主要从三个结构部分讨论了伯南克对大萧条的研究思考。第一章是综述部分,主要关于大萧条时期的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即比较分析方法;第二章聚焦货币与金融市场,讨论了大萧条传播过程中金融危机的非货币效应,金本位制、通货紧缩与金融危机的国际比较,通货紧缩与货币供给紧缩;第三章围绕劳动力市场,讨论了二战前后劳动力市场的周期性行为,大萧条时期的就业、工资收入等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仍是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不难看出,美联储一直所主张的是控制通货膨胀,2020年明确平均通胀目标制,同时提出了就业最大化的目标,这些问题的提出反映了大萧条对美国货币政策产生的深刻影响。现实来看,控制高通胀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1970年代的美国超级滞胀也给美联储留下了深刻记忆。彼时,沃尔克任职美联储主席的最大贡献就在于终结了滞胀。
 
伯南克认为,美国大萧条催生了宏观经济学,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但是,面对新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衍生出的新的问题,美国大萧条背后的逻辑和教训仍有一些学术争论。比较分析方法是伯南克所倡导的比较可行的思想理念。伯南克认为货币冲击是造成大萧条的关键原因,其中有两大影响路径。一是通货紧缩引发的金融危机;二是名义工资不能及时地根据价格变化进行彻底调整,导致实际工资增长超过市场出清价格即市场均衡水平。国际比较可见,这些观点已经被其他国家的实际经济数据所验证。关于大萧条产生的原因存在两个研究路径,一方认为货币供应问题是造成大萧条的主要原因,一方认为实体经济的衰退是根源。伯南克将大萧条的宏观环境研究拓展到了国际视野,即分析了当时金本位制对危机扩散的影响机理。伯南克认为,部分国家在1930年代迅速放弃金本位制,增加了货币供给,很快恢复了价格水平,但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却被迫陷入严重的通货紧缩。
 
笔者试着比照现实来看,当今世界维持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因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直接对美元外债占比过高、严重依赖美元流动性的金融市场的国家或地区造成的负面冲击更大。一方面,美联储在2020年疫情期间实施了超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这种大规模的货币供应不可避免溢出到世界,推高了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资本市场以及新的风险资产均出现大幅上涨,大部分国家通胀数据急剧上升,市场行情的高涨与实体经济的衰退出现了严重背离,而美国的超大规模宽松货币政策确实避免了美国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另一方面,美联储在2022年连续实施激进加息操作以抗击高通胀,美元不断走强,伴随而来的是非美元货币出现了长期的贬值潮,美元融资成本也在上升,部分国家和地区存在潜在债务风险上升的不利情景。相较而言,伯南克的比较分析方法也适用于现实。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伯南克特别强调货币政策决策秩序的透明度问题,这与格林斯潘所倡导的模糊政策有较大差别。在本书中,伯南克将大萧条时期传播过程中金融危机的非货币效应单独成章进行了系统分析。伯南克认为,宏观经济学通常假设经济体中的个体行为是理性的,而大萧条时期经济明显无效率,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据此,伯南克提出了金融危机的两大特征,一是公众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对商业银行丧失信心,二是债务人普遍破产。其中,银行体系因规模巨大,居于金融体系核心,因而在金融危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萧条时期银行的倒闭严重威胁到了美国整个金融系统。伯南克的跟踪研究发现,一旦出现信贷违约潮,社会公众获得信贷的成本极其昂贵。伯南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汲取了这一历史教训,对美联储救助大型银行表现出了积极立场,而不是放任破产倒闭,主张通过给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支持,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驱使经济发展回归正轨。
 
现实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本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即大萧条时期的通货紧缩与货币供给紧缩,伯南克就此进行了定量研究,并提供了国际比较研究的验证结果。虽然说现今人们普遍认可货币因素是引发大萧条的主要原因,但关于货币因素具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还存在争议。伯南克设置了几大可能导致通货紧缩的变量,如实际货币余额变化情况、货币乘数变化情况、货币基础与国际储备比率变化情况等,从不同变量的变化中描述了货币政策的实施对通货紧缩问题造成的影响。伯南克认为,除了极少数几个放弃金本位制后采取非常激进的通货再通胀政策的国家,改变货币政策所带来的积极推动力量,根本无法抗衡之前错误的货币政策所释放出的强大的通货紧缩力量。比较来看,伯南克的规则意识或许正是源于其在实证研究所奉行的理念,即坚持定量研究,寻找证据,并确立固定规则。但是,格林斯潘认为,现实世界比货币政策所依赖的数学模型给出的规则更加错综复杂,应保持货币政策灵活性。
 

......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