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斌:“中国式”ESG投资观察

ESG的历史渊源

 

ESG的全称是Environment、Social和Governance,是指从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非财务维度衡量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和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也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行动指引。
 
ESG并非一个凭空产生的概念,古代中国就有着相关论述:
 
《大学》论供需伦理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盐铁论》中学者论因地制宜曰:“夫秦、楚、燕、齐,土力不同,刚柔异势,巨小之用,居句之宜,党殊俗易,各有所便。”
 
在西方,ESG投资理念历史渊源可上溯至18世纪英国和美国受宗教教义影响形成的伦理投资(Ethical Investing)。例如,基督教新教派卫斯理宗(Wesleyans)和贵格会(Quaker)禁止教徒投资与酒业、烟草、赌博、奴隶贸易和走私等有害产业相关的公司。
 
进入20世纪,随着跨国公司的对外扩张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劳资关系和劳工权益保障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又因全球暖化加剧,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成为西方主流思潮。
 
2004年,联合国发布《Who Cares Wins》报告,正式提出ESG概念,其核心要义是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同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发表《The Materiality of ESG Issues to Equity Pricing》(ESG对权益定价的实质影响),强调ESG整合对长期稳健投资回报的影响。
 
2006年由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牵头发起成立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UN PRI),旨在帮助投资者理解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要素对投资价值的影响,并支持各签署机构将这些要素融入投资战略、决策及积极所有权中。平安集团是中国企业中首个以资产所有者身份签署UN PRI的公司。
 

E、S、G三者的辩证关系

 

ESG投资理念中,环境(E)重点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气候变化、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社会(S)重点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权、社区、员工福祉等;公司治理(G)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利益统一、和谐共处的手段与方式,关注管理层与股东利益一致性、高管薪酬、反贪腐、董事会多样性等。
 
公司治理(G)要求公司将环境(E)和社会(S)议题纳入治理机制和治理决策之中,确保治理层建立适当的制度、通过适当的程序和方法处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防范重大决策失误。
 
ESG三者之间不是割裂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对环境的保护或破坏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否、社会的和谐与否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周期和治理应对、公司治理是否严谨负责任对环境和社会产生影响、又反作用于公司本身。因此三者既要平衡不倚、又要因地制宜,任何偏废都可能造成过犹不及的恶果。恶劣的环境中不堪生存,何谈社会和谐?严重的贫困下生存难以为继,孰爱环境优美?可持续的企业生命不仅源于当期利润多少,更根植于环境与社会的长期发展。

 

 

中西方ESG投资理念的异同

 

环顾全球,不同地区依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和历史文化传承等特点,在探索ESG投资理念方面有所区别。

 

西方因为近数十年来社会富裕、法治健全,ESG投资的重点在环境,体现在将资产项目的“碳足迹”量化,甚至为碳排放定价使之可交易化,大量的投资分析都强调减碳环保及碳成本计算,又形成了完整多元的ESG评级体系,在现代ESG理论建设上引导了世界。

 

但是,西方ESG体系的核心缺陷在于其严重的西方沙文主义倾向:一味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快速减碳而忽略发展中国家降低贫困的首要目标、忽略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工业污染对环境的累积破坏、忽略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满足西方的消费需求等等。

 

中国作为有悠久历史文明和负责任的大国,为可持续发展制定了积极的国家战略。基于中华文明的传统和现实发展阶段的需要,中国的ESG更加强调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者之间的均衡发展。在环境方面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社会方面重视“共同富裕,社会安全”;在治理方面要求企业追求利润的同时和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实现和谐发展。

 

中国企业在投资方面,正在不断增强ESG意识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之路。这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具体看,这包含了在投资中对被投方企业治理的评判标准愈发完善、严格和长期化,对投资项目违反国家环保和社会治理政策的风险愈发审慎,对政府倡导的环保和共同富裕的参与愈发广泛、深入和系统化。此外,在基础设施方面,市场监管和评级体系也初步成形。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数据获取、评级体系和行业标准等方面仍有一定改进空间;在与国际交流方面,仍然面临着话语权和标准体系差异等挑战。

 

对于中国而言,正是由于西方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不同。因此,中国不能一味照搬或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标准,必须要走与中国国情相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ESG投资也是如此。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ESG投资

 

 

古代中国,先贤们很早就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应协调和睦。《周易》云:“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除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中国古人还建立起了严格的制度。《逸周书》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夫然,则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下不失其时,以成万财。万财既成,放以为人。此谓正德。”

 

现代中国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基本国策,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环境保护方面

 

1973年8月,中国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并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要求,作出部署。

 

199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首次提出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后,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得到不断强化。

 

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2年10月,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社会责任方面

 

1994年,新中国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工作纲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进入21世纪,两个为期十年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两次提高扶贫标准。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2021年2月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2022年10月,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公司治理方面

 

中国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出台了大量政策和法规。例如:

 

2006年、2008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发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鼓励上市公司披露社会环境信息,倡导上市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可持续发展及科学发展观。

 

2017年7月,人民银行、证监会等七部门联合印发《落实〈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分工方案》,明确提出分步骤建立强制性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制度。

 

2022年4月15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指引要求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沟通内容中增加“公司的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

 

平安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投资实践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驱动下,平安集团将ESG核心理念和标准全面融入企业管理,并结合公司业务,构建了科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体系:连续14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展示可持续发展层面的战略、管理、业务与运营;中国内地首家完全按照TCFD建议框架发布气候变化报告的金融机构、中国内地首家加入UN PRI的资产所有者。平安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获得外界广泛认可:明晟ESG评级为A级,代表亚太综合保险行业最高水平;晨星Sustainalytics ESG风险评级为低风险,属于国内最佳水平;成功入选福布斯中国首次发布的中国ESG 50强榜单。

 

负责任投资

 

作为中国首个以资产所有者身份签署“UN PRI”的公司,平安集团将责任投资纳入ESG可持续发展核心议题,系统搭建责任投资体系。为此,平安集团制定了《平安集团责任投资政策》,为全方位履行“原则”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该政策严格依照国际ESG投资标准,参考了国内监管机构的相关指引,涵盖了组织架构与政策、责任投资策略、产品应用和沟通交流四个方面。

 

平安集团作为综合金融集团,正以多种方式践行负责任投资,包括主题投资、ESG纳入、积极股东、负面筛选等。截至2022年上半年,平安集团负责任投融资规模达16200余亿元,其中,绿色投融资规模近2500亿元、普惠投融资规模460余亿元、社会投融资规模13000余亿元。

 

主题投资

 

平安集团相信,长期的可持续环保和社会主题及趋势配置可以改善风险管理,并带来新的投资机会。平安主题投资适用于多种资产类别,包括低碳经济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等权益、固收和其他大类资产,例如绿色债券、经认证的绿色建筑投资、发展中经济体基础设施投资等。自2021年起,平安集团全方位升级绿色金融行动,成立了绿色金融委员会,统筹相关战略、规划、制度等的制定和审议,并承诺在新的行动方针下,绿色投资规模每年增速不低于20%,绿色保险保费每年增速不低于70%,绿色信贷余额每年增速不低于20%。到2025年,平安集团力争实现投资+信贷规模4000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总额2500亿元的总体目标,并积极推动绿色投资和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对绿色项目和绿色公司提供保费优惠,对绿色项目和公司提供贷款绿色通道或利率优惠政策,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形式。

 

ESG投资

 

为深化全集团各投资条线的ESG投资实践,平安在集团层面成立了ESG投资PMO,探索多类型投资场景,包括股票、基金和非资本市场投资等,将ESG因素融入投资决策,并通过试点投资组合落地。平安理财发行多款ESG主题理财产品,由其CN-ESG评价体系提供决策支持,充分融合基于AI技术的ESG评价数据和ESG投研能力积累。平安资管(香港)为其旗下管理的9只基金开展了气候风险评估,全面分析各基金投资风险与气候变化风险的相关性,识别投资组合面临的气候变化实体风险和低碳转型风险水平。

 

尽责管理

 

平安集团坚持监督并积极参与被投资公司的ESG管理,并通过贯彻积极股东原则,持续监测投资组合中的标的公司,以了解它们创造长期价值的战略和所面临的风险与机遇,推行投后主动、尽责管理,引导被投公司良性发展。平安对于集团重要战略投资对象及与集团ESG战略相关度较高的公司进行尽责督导,在投后管理环节,遵循五大原则,在所有投资活动中坚持管理和投资方式与客户和受益人的利益相一致,将重大ESG问题纳入投资决策,根据投资方式和行业属性对被投公司的ESG绩效进行持续监测和管理,通过加强同行业间交流合作推动ESG投资管理在中国市场的普及,并及时将投资督导和沟通的结果进行对外披露。
 

总结

 
ESG投资,既是历史的智慧体现,又是现代的文明标准。在中国高质量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公司治理,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以平安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对此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将自身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大进程中,尽最大努力为中国特色的ESG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将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