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审思中国金融行业开源生态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70%的基础设施软件来自于开源,开源代码占现代系统总代码库的80%-90%,欧盟委员会指出开源软件对欧盟的经济贡献巨大,2017年至2018年开源产业相当于欧洲GDP每年增长的0.4%。开源是一种分布式协作的科技创新模式,即通过开源软件迅速获得市场和用户以打破原有的市场垄断局面,低成本获取市场份额并锁定知识产权。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私人投资的市场失灵问题,成为跨国科技企业布局下一代科技产业的惯用手法,影响着人类社会整体的科技产业格局。
 
为规范中国开源技术的应用,2021年10月20日,人民银行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银保监会办公厅、证监会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业开源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意见》。该意见从开源技术的安全可控、合规应用等角度详细提出了金融行业使用开源技术的原则和方法。其中明确提出应当由科技、法务、采购等部门组成开源技术应用协调机制,负责开源技术评估、选择、应用等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开源技术应用管理制度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对开源技术基本功能、性能指标、安全性、社区成熟度、商业支持度、行业认可度等方面的评估体系。该意见是国内首个从行业层面制定的开源监管政策,表明开源技术存在的问题已经受到国家高层的关注,而金融行业作为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性行业,在数字化升级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开源技术的潜在风险隐患。
 
我国开源生态存在较大短板
 
虽然我国各类机构在大量使用开源软件,并积极参与国际重大开源项目,向国外开源基金会捐赠了数亿行代码,但极少成为开源项目的主导者。目前我国开源生态体系主要存在以下短板:第一,国内开源软件原创能力较弱,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级的开源项目空缺。开源产业高度国际化,开源社区从最初的极客文化和个人英雄主义逐渐演进到了科技巨头引领的“阵地战”模式,而国内各界对开源产业认识不足,开源产业根基尚浅。例如在操作系统领域,无论是华为HarmonyOS对比谷歌Android或Fuchsia,还是LiteOS、TinyOS等系统内核对比Linux Kernel,均处于劣势地位。国内企业普遍重视回报快、收益高的应用型开发,忽视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如大部分中国科技公司开发的开源代码托管平台上的开源软件项目以应用软件或单一功能服务为主。此外,出于商业竞争策略和利益诉求,大部分企业不愿开源最新技术和核心技术。
 
第二,国内开源项目呈现碎片化状态,难以形成强大的生态体系,而缺少运营资源和专业团队是关键影响因素。开源项目需要长期运营和资金投入,个人级开源项目往往发布数次版本后便停止更新,企业级开源项目因国内企业缺乏开源运营意识和专业人才而难以实施。外资企业在中国开源产业起步早期投入巨大,影响了一大批开发者,逐渐形成了“崇洋媚外”的开源文化,并在国内的科技产业中心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蔓延。在“避免重复造轮子”的论调下对于国外开源项目的一味推崇,实际上与“关键核心技术要实现自主可控”的目标背道而驰,对国内科技产业发展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第三,调研发现,包括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在内的许多机构,由于合规意识薄弱,法律知识匮乏,往往在开源知识产权方面存在较大风险和漏洞。大量机构频繁使用开源代码,却极少深入研究开源授权机制,错误地认为开源资源不存在知识产权且可以免费使用,或者在使用开源代码的过程中并未遵循相关开源协议。
 
积极构建金融行业开源管理体系
 
开源是促进技术创新的有力武器,但对于大多数金融机构来说仍然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要在短期内追上全球开源浪潮的步伐,必须进行系统布局,构建自主可控的金融开源生态体系。
 
第一,破除对开源的错误认识。据调查,目前国内仅有51.2%的企业或机构单位对开源知识产权有明确规定与政策指导,约37.5%的开发者认为企业或机构单位对开源知识产权的政策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实际中,开源从最初就是要构建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特殊版权机制,而且开源不等于免费,开源软件的商业模式或者资本化进程已经有了很多成功案例。目前国内对于开源理论的学术研究和案例分析均非常匮乏,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此,建议积极开展开源理论体系建设,从伦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等角度开展相关研究,建立开源案例库。加强开源理念的宣传,制定开源标准和认证体系,促进开源的自主可控,对金融、政务等事关国家安全的领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开源软件的对外依赖度,尽快形成组织层面的开源管理体系。
 
第二,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对标国际巨头,积极开展自主金融开源生态体系构建。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应积极参与到全球开源产业的竞争中,通过“开源(复制)—改造(原创)—开源(扩散)”的学习模式,形成应用、技术、服务和数据等多层次的开源发展策略。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的开源贡献者数量过少,在我们的调查中,仅有不到10%的受访者有丰富的开源项目研发/运营/推广经验,近一半受访者几乎没有或仅有较少相关经验。如何增加潜在群体参与开源贡献的方法与模式是当下发展开源产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建议通过积极参与国内开源基金会的相关工作,培育一批金融开源创新项目,吸引更多的机构参与到开源生态体系中,建立以中国企业为引领的金融开源国际社区。
 
第三,重视开源社区建设和开放创新协作模式,构建金融开源人才培养体系。开源教育是发展开源产业和开源生态的必备基础。国外近四十年的实践显示,开源生态的建设离不开广大开源人才的深度参与、主动贡献。而开源就业是开源贡献和开源学习的最终落脚点,开源人才的价值将最终体现在市场对于该群体的实际需求。许多从业者认为金融机构有必要设置专门的开源技术和管理岗位,这在未来会增加对开源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此外应当大力开展开源理念、法律等方面的科普和培训,制定自主开源标准和产品认证体系,并将相关指标纳入到考核体系中,逐步形成开源软件的自主可控。金融行业通过与高校、在职教育、政企教育、在线教育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开源文化的推广和实践,在短时间内培养大量熟悉开源技术的开发者和管理者,对于构筑坚实的开源生态根基和孵化开源项目亦有重大意义。
 
(王冠为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委员)

 

本文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总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