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巴曙松:努力在大时代中做好大学问
  近日,巴曙松教授出席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科创建40周年庆典并发表演讲,《长江日报》对此作出特别报道。巴曙松教授,湖北武汉人,现任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多次参加中国金融领域的决策者主持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金融市场监管、资产管理行业研究,主持了多项课题研究,出版的数十部专著、翻译的10余部学术专著中,代表作包括《巴塞尔III:金融监管的十年重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年度报告、《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年度报告、《金融监管与合规科技:国际经验与应用场景》等专著。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在大时代中做好大学问,在新起点上探索新格局。”这是2021年11月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科创建40周年庆典上,华科校友、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的共勉之辞。

  该庆典中有项重要内容,是为第四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颁奖。巴曙松作为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也是这一国内青年经济学研究领域最高水准大奖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多年来,他一直为恩师张培刚经济学理论的传承、为奖掖和扶持青年经济学人而不遗余力。

从喻家山的书桌,到金融实战第一线

  背靠喻家山的华科大,经济学院群星闪烁,在张培刚、林少宫两位经济学大家的带领下,培养了大批知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在此度过7年难忘的求学生活。

  “高中时在‘楚才杯’作文竞赛中获甲等奖,让我对于写作和理论思考产生浓厚兴趣。”本科学动力工程的他,凭借写作才华,担任大学广播台台长,参与组建校报记者团。考研时他跨专业考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师从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先生。

  老一辈学术大家带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群体,为巴曙松提供丰厚的学术滋养,成为他学术道路的引路人。“导师张培刚教授对我比较大的影响,在于他的成长轨迹和研究方法。大学毕业之后,他是做农村研究的,做了大量的农村调查、了解工作,工作之后再去哈佛大学学习,然后又回国研究中国的问题。他的双脚是站在中国的土地上的,这个立场和方法值得我们下一代学者学习。”

  硕士毕业后告别喻家山,巴曙松考入中国银行总行,在多个不同业务部门工作过:曾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他曾调到中国证监会,在证券监管系统,直接参与了基金与并购行业的一系列工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为国家决策提供政策咨询的重要智库,他曾担任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他在积累丰富的一线金融工作经验的同时,1996年,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中央财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又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善谋者谋势,不善谋者谋子”,这句围棋术语对巴曙松影响很深。在风云激荡的上世纪90年代,在喻家山下宁静的书桌前,巴曙松感受到了中国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感受到即将到来的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以及金融发展的脉动。与此同时,他时刻警醒自己:“保持相对开放的心态和自我挑战的反思能力。”

一头扎进资产管理研究,多次获评年度经济学家

  “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巴曙松常以庄子这句话,警醒自己摒弃浮躁,专注治学。

  从2005年开始,他在研究中意识到资产管理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并对中国金融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于是,他一头扎进来,每年主编一本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年度发展报告,至今已坚持16年,被誉为行业“编年史”。

  像这样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的故事,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有很多:

  在全球金融框架中,巴塞尔资本协议是最受关注的准则之一,2009年中国正式加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中国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就要了解国际规则”,巴曙松说。从2003年开始,他持续跟踪研究该领域,每当巴塞尔协议出现重大变革,他就推出对应的研究著作,其中《巴塞尔Ⅲ与金融监管大变革》入选“2020年度十大金融图书”。

  从2009年开始,巴曙松主持一年一度的中国银行家跟踪研究,面对面访谈数十位银行家,整理提炼出他们的所见、所思、所为,形成《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推动中国的银行家与监管部门、公众沟通,增进海外投资者了解中国银行业。该报告还出了英文版,在海内外都很受欢迎。

  作为一位勤奋的学者,他常常感受到来自金融市场迅速变化带来的新课题的挑战,他说:“学术成果大多源自时间的积累和不懈的坚持。这种持续的执行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在华科学习期间养成的习惯。”

  潜心治学的同时,他也积极就热点经济金融问题公开专业分析。他的演讲常能把握政策要点,幽默而富有思辨性,多次被媒体评选为“年度经济学家”,他说:“这样能将行业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播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金融业、关注金融业。”

在大湾区感受家国情怀

  巴曙松曾三度到香港工作,20多年前在中银香港参与中银集团的重组上市,具体组织起草《中银香港风险管理政策与流程》等内部关键管理制度和文件。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他被借调到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担任负责经济研究和金融相关事务的副部长;2015年起,出任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他至今记得,在香港回归10周年庆祝活动现场,全场合唱《歌唱祖国》时,那种心潮澎湃的激动。

  2016年,他受邀担任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粤港澳大湾区成其工作主场。他积极促进金融市场、政策界与理论界之间深度交流,组织了“信息安全与金融科技伦理”“反思独立董事制度”“人口老龄化与房地产发展”等研讨会,会议纪要以《北大汇丰经济金融政策内参》上报国家相关财经决策机构。

  他具体推动的“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5年多办了100多期,累计参与者逾60万人次,成为辐射大湾区的一张金融学术名片。他说:“大湾区有条件成为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联结与互动的纽带,而以武汉为龙头城市的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作为全国重要增长极,未来与大湾区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立足中国实际,思考经济发展的大学问;放眼世界,取法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他回忆恩师张培刚的成功历程,总结出一套治学逻辑。巴曙松说:“全球经济格局大变动,中国经济日新月异,开辟了更多新领域,提出了更多新课题,中国经济学人们应该融会国际先进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为21世纪经济学的进步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章来源:《长江日报》2022年1月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