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2日晚,北大汇丰金融实务课程(FICC方向)于线上正式开讲。本课程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策划并提供支持,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数据中心主任兼金融工程实验中心主任、金融实践副教授郑海洋,平安理财国际业务部负责人孟小宁主讲以及诸多金融市场一线专家授课。
2022年3月22日晚,北大汇丰金融实务课程(FICC方向)于线上正式开讲。本课程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策划并提供支持,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数据中心主任兼金融工程实验中心主任、金融实践副教授郑海洋,平安理财国际业务部负责人孟小宁主讲,并邀请敦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宏观策略总监徐小庆,凯丰投资创始人、首席投资官吴星,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博士周兆平等金融市场一线专家授课。课程涵盖固定收益、外汇与大宗商品(FICC)等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分析与实践,以及对现代金融行业、机构、岗位的剖析与展望。受疫情影响,现阶段课程为线上授课。
首先,巴曙松教授开启了本学期课程的第一堂课,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国际金融环境、国际固定收益FICC市场的发展新趋势、离岸市场的重要作用等知识。
巴曙松教授指出,自二战以来形成的以美国和欧洲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格局,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暴发后,其不稳定性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当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正酝酿着一场大变局,全球货币格局将呈现调整趋势,这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需求。未来,货币体系、金融体系都将在波动中寻找新的均衡态势,中国国际收支平衡周期也将进入新阶段。
当前,由于全球市场扩张乏力、经济疲弱,货物贸易出口总额难以回升,中国内地经济增长已经正式从外需拉动走向内外需协调推动的阶段,通过资本金融项目的流入来形成国际收支将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应以安全可控的方式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保持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完全兑换的大框架和境内外的监管规则及交易习惯,推动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进一步开放,更便利地吸纳全球资本。此外,RCEP协议、中欧投资协议、CPTPP等国际协议带来了新的人民币需求和应用场景,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作为区域内货币锚的功能已经实现。
巴曙松教授强调,积极发展固定收益市场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逻辑。一般意义上的固定收益FICC市场包括与债券、货币相关的现货交易及衍生品交易,FICC市场为各货币当局、国际金融机构、国际企业提供流动性和投融资,对全球金融市场系统稳定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从前台的产品发行,到中台的交易执行,再到后台的托管、结算、数据分析等,FICC金融基础设施覆盖了金融交易的前、中、后台多个环节的参与主体,形成了相互联系的金融生态。从全球范围来看,FICC金融基建的整合和连通,是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后,孟小宁先生向同学们介绍了本课程的定位、教学要求、课程安排等内容。他认为,现有的金融市场相关课程主要依赖教科书中的书本知识,偏重理论化且缺乏体系化。孟先生以“水”和“高尔夫”为例,强调了实践性在金融学科与金融行业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本课程注重将金融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聚焦固定收益,紧密围绕交易环节,便于学生从FICC从业者的实践角度去学习看待金融市场规律,并对固定收益领域形成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认知。
郑海洋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FICC从业经验,简要介绍了FICC的业务概览、团队构成、工作流程等相关情况,以及金融危机之后的监管变化对FICC业务产生的本质性影响。他列举了不同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三种大宗商品产品的独特规律,并分享了在结构化产品、外汇交易、高频做市等领域的工作感受。郑教授认为,FICC将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金融市场载体,如果能从中找到兴趣点,未来的职业生涯将充满机遇和发展潜力。
FICC是中国市场上正在迅速成长的一个领域,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于2019年2月19日在全日制硕士课程中推出金融实务课程(FICC方向),填补了国内FICC专业领域教学与实践结合的空白。此前,该课程已连续开设2次,累计近300名学生报读。课程共36学时,分为3个教学模块,第1个模块聚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与FICC金融工具,以交易员的视角观察市场,研判资产价格走势;第2个模块聚焦宏观经济周期和市场运行规律,以国内国际大的宏观周期分析增长、价格、共计、需求对经济及市场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大类资产的变化和表现;第3个模块聚焦上机模拟和交易实操,以外汇市场的自营和做市模拟真实交易体验,理解行情交易、风险控制、做市供求等业务形态。
(撰稿:鞠諃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