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ESG基金:国际实践与中国体系构建》
《ESG基金:国际实践与中国体系构建》一书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博士和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教授作为总顾问,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时任副主任、中证金融研究院时任副院长马险峰,腾讯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研究员王志峰和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博士后张帅作为课题研究牵头人。本书课题组组织业内专家开展了攻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首创性研究成果,揭示了ESG基金发展领域诸多有重要价值的研究发现。全书内容非常丰富,分析层次清晰,共有两部分13章,重点回答了一系列关于ESG基金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问题。

本书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本文为书籍简介。

 

总顾问 / 马骏博士(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我国基金管理公司陆续推出系列ESG相关主题的基金产品。随着ESG投资的兴起,一些基金产品“漂绿”现象也随之发生,即有些冠以低碳环保名称的基金在选股策略中对绿色产业相关领域涉及明显不足,甚至其持仓也与ESG毫无关联,这就容易混淆投资者的判断,增加了投资者对ESG基金的识别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希望能够有一个相对权威的标准或者评价体系为投资机构进行ESG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同时也为投资者识别ESG基金提供判断依据。《ESG基金:国际实践与中国体系构建》就是这么一本及时出版的书。

第一,全球范围内的ESG基金监管是否已经完善?相比之下,中国处于怎样的水平?书中较全面地呈现了欧盟、美国和中国香港的ESG基金监管框架、定义与认证,针对欧盟“三位一体”可持续金融监管框架的介绍尤为详细,提供了一系列表格,向读者充分展示了ESG基金的投向和披露要求等。整体而言,欧盟、美国和中国香港的ESG基金监管框架较中国境内有一定领先性,相关实践对推动完善境内ESG基金的监管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对于中国ESG投资来说,能不能设计一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最佳实践,且能够被基金管理公司广泛接受的投资管理指南或者ESG基金评价标准?从评价对象看,市场上绝大多数ESG评价指标体系的对象是上市公司,本书基于上市公司评价结果,建立指标体系,底层78个指标符合国际PRI准则,能够覆盖上市公司全方位的ESG表现,该体系成为业内首个ESG基金评价体系,且其评价对象是ESG基金,直接拓展了ESG评价的范围。

第三,中国的权益型基金中达到ESG标准的比例有多少?本书收集了3000多家上市公司的100多万个指标数据、3000多只偏股型基金产品共计85万条记录,据此对2020年末中国上市公司和2732只偏股型基金进行了ESG评价,实现上市公司与偏股型基金分析的全覆盖,展示了ESG基金的行业全景。本书参考欧盟标准,根据基金的ESG评分将其分为“深绿”(在ESG投资方面表现优秀)、“浅绿”(在ESG投资方面表现超过平均水平)、“其他”(在ESG投资方面表现低于平均水平)。2020年中国绿色(含深绿、浅绿)基金占比达27%,其中10%为深绿基金,17%为浅绿基金。这个计算结果从“泛ESG”的角度对存量基金的ESG表现给出了评价尺度。

第四,从资产管理的角度看,ESG投资能否在基金层面产生溢价?ESG投资能否产生阿尔法溢价是基金ESG投资的关键问题。本书首次详细报告了中国ESG基金能够产生阿尔法溢价这一现象。通过对2019年和2020年所有绿色基金的收益率进行统计发现,绿色(含深绿、浅绿)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整体上高于非绿色基金收益率。绿色基金12个月的收益率差距在5个百分点左右,两年期收益率扩大到了6个百分点左右。简单进行匡算,2020年末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为6.4万亿元,其中绿色基金产生的溢价达864亿元,这一部分ESG溢价在很大程度上由广大投资者分享,这也直接验证了ESG基金的巨大价值。

本书在写作上还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本书对国内外100多篇ESG基金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综述,展示了ESG投资、上市公司价值、基金溢价等领域的最新文献;课题组充分调研了主流基金管理公司、第三方数据机构,也向读者详细展示了ESG投资的流程、策略,便于读者理解和参考。二是定性与定量相互支持。在定性层面,本书重点分析了国外较为主流的ESG基金评价方法论,同时系统梳理了全球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准则。本书建立的定量指标体系对上市公司刻画较为全面,78个底层指标符合国际PRI准则,方便基金管理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完善,实现了上市公司与偏股型基金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