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生活】巴曙松: 畅想深圳2035: 中外经济格局最活跃纽带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3月2日晚,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教授接受深圳财经生活频道《1919创财经》采访,并展望了深圳的二〇三五远景。巴曙松教授认为,深圳无论是经济活力还是科技创新方面,都有望继续释放潜力。未来深圳有条件成为中国构建内外双循环新格局的联系纽带,并带动技术创新。本文为巴曙松教授接受采访的精彩视频及文字实录。

以下为采访实录
 
在金融业的发展进程中,高度市场化一直是深圳的特色。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为涵盖货币、资本、外汇、证券、期货、保险、黄金等业务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其中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种类日益健全、不断创新,成为了深圳金融市场中最活跃的市场主体。而金融业的全面开花得益于实体经济的支撑。目前深圳的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220万家。上市企业方面,截至2020年11月底,深圳共有境内外上市企业合计441家,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总量连续14年排在国内大中城市第一位。北京的定位是金融监管的决策中心,上海的金融机构基本上以国有股东结构为主导,非常活跃地依托于长三角。而深圳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金融机构从发起设立、股东结构到运作机制都非常市场化。

第一批外资银行的引入,给深圳进出口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深圳的金融市场化奠定了基调。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之下,深圳能够从学习香港经验,到实现与香港并驾齐驱,得益于市场化环境带来的融合发展。通过共同服务深圳地区的企业,港澳银行与中国内地银行实现了以经济的融合带动金融的融合,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到2035年,如果中国顺利完成了战略规划目标翻一番,变成世界GDP的第一大经济体,无论是经济的转型、外部的密切联系,或者企业的对外投资,都需要一个可兑换的、国际化的货币。到时候人民币势必将成为完全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中国金融市场上外资的持有比例将不再是目前的个位数水平。中国居民的资产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房地产构成70~80%的资产财富将成为过去式。届时全世界众多经济体将与中国有密切的合作和联系,而深圳又必然在其中是一个最活跃的纽带。


成熟湾区的金融业发展都离不开当地的优势产业,比如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产业等。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可能仍将围绕在高端服务业与科技创新两个方面。而深圳不管在经济活力或是科技创新方面,都有望继续释放潜力。接下来就是深圳如何激发自己新的活力,发挥大的定位带来的巨大的业务空间,比如对海外的联系,对本土市场需求的掌握等。深圳有条件成为未来中国构建内外双循环新格局中的联系纽带,既参与国际循环,也参与国内循环,而且带动技术创新。

文章来源:深圳电视台财经生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