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无现金电子支付在现代社会的不断普及,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似乎在逐渐减小。但与非货币经济不同的是,在货币经济中,货币的回报率会影响其他支付方式的交易成本,并通过这一机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本期金融前沿讲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张圣醒博士阐释了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如何在无现金经济中加强商家与支付体系的议价能力,论证了货币需求在趋近于无现金极限时的不连续性,并解释了货币效用函数模型存在的局限性。
6月30日晚,应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邀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张圣醒博士做客“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为大家带来主题为“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无现金经济里的作用”的精彩讲座。根据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直播的形式,共494人次观看,收获640次点赞。
张圣醒博士,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助理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货币政策传导、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以及金融摩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张圣醒博士在纽约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张圣醒博士简介
讲座中,张圣醒博士首先通过一个无限期的理论模型,阐释了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如何在无现金经济中加强商家与支付体系的议价能力。如果在信用支付体系中存在不完全竞争,即作为第三方的支付中介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垄断力,那么消费者将会被征收一定的储蓄利差。当商家拥有选择货币支付的权利时,中介征收的交易费用不能高于货币支付的交易成本,因此,哪怕在无现金的经济中,货币政策依然能够影响信用支付的交易成本、约束支付中介的市场垄断力,从而发挥作用。
张圣醒博士探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对货币经济学的重要性
接下来,通过比较货币均衡和非货币均衡,张圣醒博士论证了货币需求在趋近于无现金极限时的不连续性,从而进一步阐述了货币政策通过潜在货币需求对实体经济的传导。在无现金极限处,货币经济中的潜在货币需求依然能够约束中介的市场垄断力,但在非货币经济的均衡里这一机制消失了。这是因为,货币经济在极限处仍有一部分商家需要接受货币,同时由于在均衡中债券的利率等于持有货币的通胀税,因此消费者依然愿意持有货币。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存在导致货币在货币均衡的无现金极限处仍有价值。因此,潜在货币需求对支付系统中介的垄断力的约束作用在极限处依然存在。
最后,张圣醒博士用”卢卡斯批判”理论解释了货币效用函数模型存在的局限性。在以新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主流货币经济学理论中,对于货币的讨论常常聚焦于货币作为计价单位的作用和名义价格粘性。货币效用函数成为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时常用的方法。在货币效用函数模型中,货币作为外生参数不会对消费造成影响,从而没有考虑货币影响支付中介垄断力这一潜在机制。对此,张圣醒博士引用了”卢卡斯批判”进行解释。”卢卡斯批判”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性预期学派奠基人卢卡斯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新凯恩斯学派理论假设货币效用函数、货币价值参数、劳动成本参数不因货币政策变动而变动。因此,”卢卡斯批判”对此也同样适用。
张圣醒博士解释货币效用函数的局限
在提问环节,观众们踊跃提问,张圣醒博士就非货币经济是否是帕累托优化、无现金社会中的新型货币与财政政策工具、无现金支付下的消费者隐私信息保护、加密货币是否会加速无现金时代到来、数字货币对现有货币体系的冲击等问题进行了精彩解答。
张圣醒博士在提问环节回答观众问题
此次讲座是“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的第96期。“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主办,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承办,深圳市资产管理学会作为学术支持。“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将继续邀请业界权威人士讲授金融前沿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为北大学子打造聚焦金融市场最新趋势与动态的优质平台。
撰稿:吴一凡、余梦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