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牛播坤:《美国货币史》新书品读
  《美国货币史》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此次云书会,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机构部执行总经理游春华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牛播坤带领大家一起领略弗里德曼《美国货币史》这一经典著作的风采,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2008年以来海外货币政策理论和操作实践的演化”。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巴曙松教授对《美国货币史》进行推荐,指出通过阅读经典,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找困扰学术界、金融界诸多问题的方案。
 
 
  3月31日晚,应巴曙松教授邀请,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机构部执行总经理游春博士华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牛播坤博士做客“北大汇丰金融云书会”,带来主题为“《美国货币史》新书品读”的线上精彩分享。本次云书会采取线上直播形式,各大媒体平台观众超过4万人次(不含电商平台)。
 
  云书会开场,巴曙松教授首先进行致辞。巴曙松教授表示,无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金融现实,还是促进自己的金融理论思考,阅读金融经典都是必然的环节。经典著作,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独特价值。随后,巴曙松教授对货币主义学派的经典著作《美国货币史》做出推荐,指出《美国货币史》全书充满了原创性和学术性。《美国货币史》基于注重逻辑、历史和数据的严谨的研究方法,给予学者穿越历史的启发,书中探讨的话题历久弥新。通过阅读经典,可以激发我们从历史和现实中一起寻找对于当下困扰学术界、金融界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
 
巴曙松教授致词
 
  在书籍介绍环节,游春博士分享了书籍主要内容。游春博士介绍,《美国货币史》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是美国当代经济学家,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具有三大理论贡献:现代货币数量论、消费函数理论和“自然率假说”理论。《美国货币史》被公认为货币理论实证研究的典范之作。其主旨即货币是一个对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独立而可控的力量。作者通过对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游春博士表示,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1933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
 
  《美国货币史》分上册镀金时代与崩溃和下册复兴与反思。本书回顾了自美国内战刚刚结束(1867年)至1960年美国货币存量的变化,研究了其变化的决定因素,并分析了货币存量对历史重大事件的影响,并且指出货币供应的大幅下滑是导致大萧条的主要原因。游春博士指出,在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明显未能阻止大萧条的发生,这导致货币政策在影响经济事件进程方面作用甚微。新政时期,美国对货币本位制度进行了新尝试,包括暂时脱离金本位,以及私人主体持有、购买黄金的条件的巨大变化等。二战时期,战时的低利率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高涨,恶性通货膨胀发生。二战后为实现经济复苏,逆周期的货币政策调节经济波动,总体政策宽松。
 
  最后,通过对近百年来美国货币史的详尽剖析,游春博士指出:货币存量的变化与经济状况、货币收入以及价格的变化密切相关;货币状况的变化与经济状况的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高度稳定的;货币状况的变化通常有其独立的原因,这些变化并不是对经济运行状况变化的简单反映;在货币问题上,表象是具有欺骗性的,这些重要的相互联系通常与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恰恰相反。
 
游春博士分享书籍主要内容
 
  随后,牛播坤博士介绍了2008年以来海外货币政策理论和操作实践的演化。牛播坤博士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货币政策理论历经新凯恩斯主义(泰勒规则和量化宽松)和后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理论)。传统货币理论是基于私人部门(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现代货币理论是基于公共部门(政府)创造货币。现代货币理论以政府垄断法定货币发行为底层原则。政府通过财政赤字/盈余可以增加/减少货币供给,由此影响通胀水平。
 
  牛播坤博士之后介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演进。牛播坤博士首先介绍并对比了泰勒规则和量化宽松。泰勒规则通过买卖美国国债引导联邦基金利率向美联储政策目标靠拢。量化宽松则从美联储直接买卖美债,变成纽约联储隔夜回购操作。现代货币理论框架下,政府支出是银行储备金的主要来源,税收是回笼银行储备金的主要工具。此时,加息推高政府融资成本,利息支出增加让私人部门获得更多货币,是扩张性政策;反之是紧缩性政策。
 
  对于货币政策决定如何影响整体经济形势和物价水平,牛播坤博士介绍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渠道、信用渠道和风险偏好渠道。牛播坤博士指出,2008年之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是货币渠道(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和信用渠道(银行信贷供给);2008年以后风险偏好渠道(银行和非银配置更多高风险资产)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部分。在货币渠道中,利率是核心的变量,透过刺激信贷需求作用于微观主体。信用渠道中银行信贷是核心变量。在风险偏好渠道中,央行扩表和低利率并存,商业银行放松信贷条件,非银机构追逐高收益并配置更多高风险资产。
 
  最后,牛播坤博士指出了三种渠道下的美联储货币政策外溢。在货币渠道下,美联储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美元汇率变动反映到实际利率、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利差中。信用渠道下,美联储大规模购买资产,商业银行超储增加。货币市场基金增加离岸美元风险敞口,离岸非美商业银行创造更多美元信用,让离岸非美商业银行融资缺口扩大。在风险偏好渠道下,美联储大规模购买资产,商业银行增加高风险信贷,投向新兴市场的美元信贷也随之增加。
 
牛播坤博士介绍2008年以来海外货币政策理论和操作实践的演化
 
  在提问环节,现场观众积极提问,游春博士与牛播坤博士就如何看待美国新政时期货币本位制度的变化、1960年之后货币政策的角色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详尽解答。
 
游春博士与牛播坤博士和在线观众互动
 
  此次讲座是“北大汇丰金融云书会”的第01期。“北大汇丰金融云书会”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主办,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承办。“北大汇丰金融云书会”将继续选择在理论与实践领域具有独特价值的著作作为主题,邀请书籍或者研究成果的作者为嘉宾,对相关内容进行讨论与交流。
 
(撰稿:奚雅、金子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