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从珠澳合作看城市群金融创新与合作路径》出版
2020年10月,《从珠澳合作看城市群金融创新与合作路径》一书在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对粤港澳一体化中珠澳城市群的金融发展特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珠澳定位,聚焦六大金融市场、五大金融产业,研究珠海支持澳门特色化金融市场、产业及机构协同发展的金融合作路径,以金融科技为抓手,实现互联互通,助力两地金融多元化融合发展,为其他城市群的金融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本书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腾讯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志峰博士著。其中,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喻奇、朱伟豪、杨璨瑜参与撰写。
 
前言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2019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高于全球55%的平均水平,但仍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约80%的平均城镇化率。在城镇化稳步推进中,城市群正成为观察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视角。从人口集聚程度、产业分布、经济密度和创新动力等角度,可以看到,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经建立起顶端优势,与成渝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形成了发展级差。2018年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三大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总量超过45%,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口吸引力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有14个位于这三大区域,约70%的新增城镇流入人口聚集于杭州湾与粤港澳城市群。
 
当前,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伴随着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城市群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转向内需主导的主动力。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出现了一个新变化,三大城市群之外的若干城市群呈现出较强的增长动力,包括以武汉为龙头的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和中部地区的增长潜力日益凸显,成渝城市群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领域加速推动产业升级等。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将围绕城市群的竞争而展开。
 
《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出台,将推动劳动力、产业等要素进一步向城市群集聚,并在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形成更加紧密和高效的要素双向流动。在要素集聚后,城市群内部通常将经历多样化与高级化两类产业升级过程。一般而言,区域将会由传统形态走向服务经济、创新经济阶段,这在工业结构上表现为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第三产业占比提升以及第三产业业态的多元化。产业的多样化和复杂度提升,要求区域金融业由航运金融、商业保险、银行信贷等服务传统工业的单一业态,发展为包括风险投资、金融科技、金融商务、绿色金融在内的多元化业态。从横向看全球主要城市群的发展,也可以发现,区域内金融合作是其发展多元化金融业态的重要驱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的几大城市群中有其鲜明特色,即市场化水平较高、开放性较大以及多种经济金融体制并存。在中国经济金融转型加速、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与创新,不仅有助于打造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创新动能的区域,更将担当起我国金融开放的先行区和试验田的重任。
 
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中的澳门和珠海,是同一城市群范围内两个中等规模的城市,探索其金融创新与合作机制的特色化将为全国城市群内部合作提供良好范例。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拥有最高的人均GDP、特色化的经济金融结构,但澳门地域空间狭窄,市场规模小,产业结构较单一;第三产业特别是博彩业产值占比接近50%,吸附了大量有限的人力与土地等社会资源;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缺乏足够的场地空间和专业金融机构。除此之外,澳门在金融监管法规建设、特色金融人才储备、人才引进与流动政策等方面仍存在较多不足。珠海与澳门地理位置临近,具备较丰富的土地资源,对于向内地开展金融业务有更便利的政策和人才条件,作为连接粤港澳的交通枢纽,其已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自贸区及大桥经济区三区叠加优势,将是面向澳门合作发展特色金融的主力军。
 
有鉴于此,本书主要研究珠海特别是紧邻澳门的横琴新区在粤港澳城市群金融融合、珠澳合作发展特色金融的大趋势下,围绕特色化金融市场、金融产业、金融机构协同发展以及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如何支持珠澳特色金融发展,在经贸合作平台搭建、跨境金融创新及监管、金融机构准入、人才流动等政策安排上如何突破,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提出的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提供金融支持。此外,我们亦希望能够基于珠澳案例,提炼出城市群金融合作的一般性经验,从而为内地诸多城市群内部金融合作提供经验借鉴。
 
本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在第一部分,我们梳理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学相关文献,以及全球若干代表性城市群的发展案例,总结城市群金融创新与合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纲要》等顶层设计,我们提出珠海与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特色化定位,同时也在对比中发现,珠澳金融业现状与《纲要》提出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发展空间广阔。
 
在第二部分,我们从金融市场各个细分领域,研究珠海与澳门的合作前景与路径。具体包括:在澳门打造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的过程中珠海如何参与;珠海与澳门在金融衍生品市场方面如何对接;两地在跨境结算、跨境投融资等跨境金融合作方面如何寻求更多的政策突破;在出口信用保险、绿色金融等领域珠海与澳门如何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
 
在第三部分,我们从特色金融产业创新发展的角度,重点研究珠海与澳门在融资租赁、财富管理、不良资产、金融科技以及数字货币交易所等领域有所作为的可行性,并认为两地紧密合作将为多数的特色金融业务带来良好前景。
 
在第四部分,我们从两地特色化金融机构的协同发展角度分析,认为珠澳合作可在模式上有所突破。澳门地域狭窄,市场规模小,金融产业单一,但在法律体系、税收环境、人均财富存量等方面较内地有优势,两地金融机构开展双向跨境展业的需求长期存在。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当前各类金融机构跨境设立分支机构与自由展业方面尚存直接政策限制,两地税收体系、金融监管差异以及资金、人才、信息跨境流动壁垒也导致了部分间接限制。对此我们提出,珠澳金融合作可考虑试行“单一通行证”“飞地+自贸区”两类模式。
 
在第五部分,我们聚焦于为发展两地特色金融,以及促进两地金融协调发展而建设的配套金融基础设施。一方面,需要完成顶层设计,建立更为聚焦特色金融的咨询委员会和反馈机制;另一方面,从融资租赁、人民币清算及一些促进两地金融融合发展的硬件基础设施出发,以及法律、语言、人才、创新等软件基础设施出发,进一步地为两地特色金融的发展助力。
 
在本书的组织编写过程中,我们专门成立了协调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和撰写工作。协调小组由我牵头,王志峰博士担任组长,负责确定课题方向、构建研究框架,对研究进行全程指导。全书写作主要由王志峰、喻奇、白海峰、郑伟一、胡文韬、朱伟豪、唐时达、徐晓宇、杨璨瑜完成。
 
值本书写作阶段,中央与广东省两个层面的有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特别是推动其金融发展的重要政策相继落地。我们希望从城市群合作角度,继续关注珠海与澳门的金融合作动态,研究其合作模式,并期望能够将其有益经验推广至更多具备金融合作前景的城市群。在书稿完成的过程中,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珠海市金融工作局、横琴新区金融局等监管机构提出了十分有益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课题组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改进提高。
 
巴曙松
 
2020年9月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