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9日晚,北大汇丰金融实务(FICC方向)课程于春季学期正式开讲。课程涵盖固定收益、外汇与大宗商品(FICC)等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分析与实践,以及对现代金融行业、机构、岗位的剖析与展望。课程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实践副教授郑海洋,平安理财国际业务部负责人孟小宁主讲,并邀请敦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宏观策略总监徐小庆,凯丰投资创始人、首席投资官吴星,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博士周兆平等金融市场一线专家授课。巴曙松教授带来了本课程的第一堂课——《国际债券市场发展新趋势与离岸市场债券金融生态圈构建》,聚焦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国际金融环境、国际固定收益FICC市场的发展新趋势等方面。
孟小宁先生首先介绍了本课程的定位、教学要求、参考书籍、课程安排等内容。他指出,当前教科书中的金融市场规律通常是上世纪70-80年代从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中总结出来的规律,但金融是一个实践性行业,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因而需要去体会、学习和应用知识体系外的很多内容。本课程将金融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聚焦固定收益,紧密围绕交易环节,便于学生从行业实践的角度学习看待金融市场规律。
郑海洋教授从个人的FICC从业经历出发,简单介绍了FICC的业务概览、团队构成、工作流程等相关情况,并分享了自己在结构化产品业务、外汇交易、高频做市等领域的工作感受。郑教授认为,FICC业务涉及很多交易品种,只要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跑道”,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随后,巴曙松教授带来了本课程的第一堂课——《国际债券市场发展新趋势与离岸市场债券金融生态圈构建》,聚焦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国际金融环境、国际固定收益FICC市场的发展新趋势等方面。
二战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标志着全球实体经济层面格局已经出现巨变。然而,当前中国的国际货币地位显然与其经济地位不相称,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国际化程度不高。未来,全球货币格局也或呈现调整趋势。
巴曙松教授指出,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酝酿大变局的当下,货币体系、金融体系都将在波动中寻找新的均衡态势,中国国际收支平衡周期也将进入新阶段。由于全球市场扩张乏力、经济疲弱,货物贸易出口总额难以回升,中国内地经济增长已经正式从外需拉动走向内外需协调推动的阶段,通过资本金融项目的流入来形成国际收支将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应以安全可控方式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保持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完全兑换的大框架和境内外的监管规则及交易习惯,推动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进一步开放,更便利地吸纳全球资本,例如,发展互联互通可控管道,使债券通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管道。此外,RCEP协议、中欧投资协议等国际协议带来了新的人民币需求和应用场景。研究表明,人民币在东南亚区域已经表现出货币锚效应,在“一带一路”区域,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明显,在部分国家已经超过了日元、英镑,但是仍弱于美元和欧元。
巴曙松教授强调,从根本上讲,发展固定收益FICC市场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逻辑。一般意义上的固定收益FICC市场包括与债券、货币相关的现货交易及衍生品交易,FICC市场为各货币当局、国际金融机构、国际企业提供流动性和投融资,对全球金融市场系统稳定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从前台的产品发行,到中台的交易执行,再到后台的托管、结算、数据分析等,FICC金融基础设施覆盖了金融交易的前、中、后台多个环节的参与主体,形成了相互联系的金融生态。从全球范围来看,FICC金融基建的整合和连通,是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答疑环节,巴曙松教授、孟小宁先生和郑海洋教授耐心地解答了学生们的问题。
北大汇丰金融实务(FICC方向)课程的第一堂课圆满结束。本课程共36学时,分为3个教学模块,第1个模块聚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与FICC金融工具,以交易员的视角观察市场,研判资产价格走势;第2个模块聚焦宏观经济周期和市场运行规律,以国内国际大的宏观周期分析增长、价格、共计、需求对经济及市场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大类资产的变化和表现;第3个模块聚焦上机模拟和交易实操,以外汇市场的自营和做市模拟真实交易体验,理解行情交易、风险控制、做市供求等业务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