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炜:做学术研究中的“创业者”


迷雾中的生涯探索
 
“我本科的时候,我的兴趣点全部在纯数学。”心怀对数学的满腔热情,窦炜初入燕园,并选择了概率论和数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热爱数学,也享受数学研究,但受导师陈大岳(Dayue Chen)教授的影响,他对数学(特别是概率论和随机过程)在现实中的应用渐渐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到康博思吃鸡腿饭、在未名湖畔谈恋爱和辅修“经双”被笑称是北大的“三大俗”。窦炜同样没能免俗,在空余时间兼修了“经双”。“当时我选修了海闻教授的国际贸易,感觉自己的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经济和金融学太有意思了,对国家、世界,以及人民福祉的影响力太大了。”再加上家庭影响,他对这一领域的好感颇深。
 
但是,由于窦炜的主修专业是纯数学,兼修的经济学课程有限,直接申请顶尖学府的金融学博士项目是很困难的。发愁的窦炜去找了导师,“导师建议我去申请统计和计量经济学。”不出意外,窦炜顺利地拿到了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窦炜选择耶鲁不仅仅因其是世界最知名的学府之一,更因为其拥有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梦幻团队:统计理论宗师David Pollard, 统计理论大师Harrison Zhou, 非参数和半参数计量经济学的顶尖大师 Xiaohong Chen, 以及时间序列研究的“一代宗师”Peter Phillips。
 
除此之外,令窦炜感到向往的是耶鲁是一所格外开放的大学,它允许学生随意跨专业修课,没有任何限制。读博士期间,窦炜不仅从事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研究,还修完了几乎所有微观经济、宏观经济,以及金融类的课程。但当时的他还没有想过走学术研究这条路,理想是毕业后去华尔街工作。于是他在学习研究之余积极组织学生活动,宣扬中华文化,创办了耶鲁中国论坛,并且利用几乎所有暑期时间在华尔街实习。
 
“开始我觉得华尔街的工作太有诱惑力了。不像做学术研究,你可能花好几个月的时间都没有什么成果,但在华尔街(工作)每天都处于战斗状态,每天都有新挑战、有小成果,晚上还能和同事朋友一起去Party,这种生活对我来说很新鲜。”
 
然而,久而久之,窦炜渐渐发现,华尔街的工作方式使他很难静下心来做长远的思考。窦炜将“实战”中的核心技术问题提炼出来,巧妙地应用了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中的方法,提出了全新的更有效的统计方法。他和合作伙伴将这个全新的方法总结在一篇学术论文中,并且顺利地将其发表在最顶尖的学术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公司看到了窦炜在金融领域的非凡潜质,希望他能够留用,并且给出了异常诱人的条件。但当时的窦炜却已然明白,自己真正热爱的是研究工作,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所以我便想去申请读第二个博士,当时他们都觉得我疯了。”窦炜笑谈到。
 
继续申请的另一个原因是窦炜发现读博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艰难,对他而言,做学术反而是比较轻松愉快的一件事。从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兴趣出发,窦炜最初确立了宏观与金融市场相结合的研究方向,而MIT无疑是宏观领域最顶尖的学校之一。窦炜再一次顺利地拿到了Dream Offer,并自此开始了宏观、产业经济学和资产定价等方面的金融研究。
 
从MIT 毕业后,窦炜接过了沃顿商学院递来的橄榄枝,正式成为一名助理教授。他说这是一种双向选择,“沃顿的研究方向和风格非常适合我。”在华尔街实习过一段时间的窦炜想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继续在这资本市场中“摸爬滚打”。
 
 
跳出传统金融框架
 
2019 年,窦炜与合作者的论文“Inalienable Customer Capital, Corporate Liquidity and Stock Returns”被Journal of Finance 收录,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客户资本(Customer Capital)、人才(Talent) 与公司财务约束(Financial Constraint)之间的动态关系。
 
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微观和宏观之间至关重要的一个领域,它主要研究公司如何竞争,市场结构怎样形成,以及如何选择公司战略与经营策略。“就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之间如何竞争,怎么去发展客户,怎么做定价,这都是产业经济学所研究的。”亚马逊的成功被其创始人言简意赅地总结为一句话——“客户第一”,这句话也开启了窦炜的研究方向之一。
 
客户资本是企业有形以及无形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与业务往来者之间的组织关系的价值,同样属于产业经济学的范畴。所谓“著名品牌”,比如微软、可口可乐,其实是指拥有良好客户资本的品牌。窦炜通过研究发现,客户资本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客户资本,比如对于可乐,有人喜欢百事可乐,有人偏爱可口可乐,“I’m a Coke person”,窦炜说道,但如果问他为什么,他说只是从小就认定了这个品牌,“我对它来说就是纯粹的客户资本。”
 
第二类客户资本,窦炜称其为“Talent-Dependent”,即取决于公司里独特的人才。比如,天才乔布斯在很多人眼中是苹果公司最好的代言人,在他去世的时候,苹果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在高盛、摩根等投行中工作的大客户经理,辞职的时候有些客户会追随他们一同去新的公司;沃顿商学院之所以是全球最顶尖的商学院之一,很大程度上依赖其顶级教授。
 
在明确了定义的基础上,窦炜与合作者接下来便想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厘清客户资本与人才等之间的关系。“这篇论文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数据问题。我们想要找关于每一个公司品牌的评价,为了找到这些数据,我们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起初,窦炜想到亚马逊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上面也许会有自己想要的数据,而且亚马逊数据一般也是对外出售的。但是他仔细研究后发现,亚马逊上面的产品评价数据针对的并非产品本身,而是卖家的服务,且品牌也很不全面。随后他想到了利用美国的社区论坛,通过看论坛上面的相关帖子来整理出一份品牌评价,但这个方法的问题在于它的可行性太低,工作量太大,整理完成的时间难以估计。
 
“当时我就努力在想,谁会做这样的工作,会一一收集人们对品牌的评价呢?然后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类似麦肯锡这样的咨询公司。”窦炜记起他有一位朋友在麦肯锡工作,这位朋友经常去各地出差,到每个地方的酒吧品尝各种各样品牌的啤酒,然后跟人们闲聊这些啤酒的客户体验。于是,窦炜便开始上网搜索专门做品牌研究的咨询公司,最终找到了全美最大的一家——BAV Group。
 
BAV Group 声称拥有价值4 亿美金的数据。窦炜立刻在Linkedin 上面注册了一个账号,私信该公司的CEO,请求获得这些数据,却久久未收到回复。“CEO 肯定都很忙,没时间给一个陌生人回信。怎么办?当时我们就想,退休的CEO 应该会比较清闲,而且现任CEO 一般也是他们培养起来的,于是我们便给前任CEO 写信。”
 
果然,窦炜收到了回信,这位原CEO 友好而热情地为他出谋划策。他说无法直接要到数据,但咨询公司一般会跟顶尖商学院的营销学教授进行合作,如果可以找到那位教授,便能成功获取数据。
 
果不其然,窦炜在公司的网站上成功地找到了这位教授,他曾担任美国营销学会的会长,并且是窦炜在沃顿商学院的同事。这位教授很爽快地将全部数据给了他,在拥有数据后,窦炜与合作者的这项研究变得顺利了很多。这篇发表在Journal of Finance 的论文创新地结合了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和营销学,而交叉学科也是窦炜的研究特色之一,这与他自身的复合式背景密不可分。
 
在窦炜眼里,现代金融学应该是包罗万象的,比如他的这篇文章便将传统金融学研究扩展到了客户资产领域,进而也研究了客户资产对公司治理和资产定价的影响。从传统金融的框架中跳脱出来,窦炜对这一领域有了更大的热情。受到其导师们和在沃顿商学院的同事们的鼓励,窦炜继续深入地研究客户资产和产业竞争在资本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中的影响。在研究中,创新之路是漫长和艰难的,同僚的认可和鼓励是最大的收获和动力。至今,窦炜依然记得在其访问哥伦比亚大学期间,王能老师对他的鼓励是多么的重要。
 
做应用领域的学术研究
 
一直以来,金融业是非常依赖于数据的一个行业。当今社会,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金融学当前的研究方向。窦炜举例说,传统的金融研究注重探寻“因果关系”,为了证明因果,学者们需要不停地修改和检测模型。但是当数据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即使不依赖于“完美”的模型,因果关系也自然会形成,这便是大数据的威力。
 
窦炜坦承,如果说自己在学术领域养成了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那么多亏了老师们的指导。在MIT读博士期间,窦炜有幸跟随几位导师学习、研究,他们是良师,是益友,也是楷模,每一位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窦炜的导师Andrew W. Lo 不仅是教授,也是对冲基金的创始人和医疗科技的著名投资人,在美国金融业界颇具名气,提倡学生们做研究的时候要考虑它在现实中的应用。
 
Lo经常带窦炜到自己的对冲基金公司一起讨论问题,让他感受不同寻常的研究氛围。Lo曾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当时很多人都在抹黑华尔街,抹黑金融学教授和商学院,而Lo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在全世界巡讲,主题是“金融可以帮助我们医治癌症”,背后有他的深入研究做支撑,一时间振聋发聩。
 
“像他这样的金融学教授太少了,希望有一天我的研究也能在现实中有所应用。”窦炜感叹。
 
在金融界,Robert Merton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由于他对金融界应用最广泛的期权定价策略——BS 期权定价公式(Black-Scholes Model)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并在许多方面做了推广,因此获得了199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窦炜在读博士期间跟随Merton做了三年助教,最令他惊讶与敬佩的是Merton对于教学严谨认真的态度。Merton早已步入花甲之年,又在学术界取得了引以为傲的至高荣誉,但每逢周末,Merton的办公室里总是亮着灯,他在不停地修改讲义。“他的授课就像演讲一样,一气呵成,太令我佩服了。”谈到Merton,窦炜的眼神里发着光。
 
在Merton的耳濡目染下,多年后的窦炜成为了一位同样对教学一丝不苟的老师。“金融衍生产品”是他的第一门课,为了满足MBA的择业要求,他的课程设置以案例教学为主,并引用了大量中国案例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令学生们眼前一亮。“市场现实很多都是Counter-Intuitive(反常识的),所以我要通过案例让学生们更好、更深入地理解。”2019 年,窦炜荣获了沃顿商学院“最受认可的教学奖”,这对于年轻的他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来源:节选自《北大金融评论》总第3期(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