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周冠南:新发展格局中的消费新动力
国际经济格局调整中国经济新旧增长动力转换的背景下,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成为支持中国经济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基础。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保险报》学术委员会主任巴曙松教授受邀在《中国银行保险报》撰文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中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

文 /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保险报》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冠南(华创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时期,也面临新的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和供应链产业链重新布局的挑战,而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就成为支持中国经济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基础。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本点,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并对于如何扩大消费和增强投资增长后劲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

 

激发消费潜力

 

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依然偏低,疫情冲击下的消费负增长更凸显出激发消费潜力的重要性。作为拥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和14亿人口的世界大国,中国具有良好的消费市场基础,同时伴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与居民财富的持续积累,内需消费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从趋势看,中国有望在不长的时间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1978年至2003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在35%至89%之间大幅波动,消费市场的稳定性较差;2003年之后,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从36%逐步上升,目前稳定在60%左右水平。但是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中国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美国自1970年之后,个人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维持在60%以上,目前稳定在68%左右水平,日本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达到80%,目前稳定在75%左右水平。从最终消费率看,中国消费率无论是与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比较,都处于偏低水平。因此,扩大消费是促进经济转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针对扩大消费的具体工作安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四大方向,一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二是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三是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四是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可以看出,消费的根本仍在就业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取消行政性限制规定明确提及,前期主要集中在汽车和中高端消费领域的限制或将有所放松,公共消费的增加则呼应财政政策支出力度的维持,加大在公共领域的政府购买力度。

 

为确保需求侧改革的平稳推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基调或保持平稳,政策退出节奏更为可控。2020年财政政策大规模发力,赤字率和专项债、特别国债等新增规模创新高,市场此前预期2021年举债规模将明显回落;但在本次会议公报的定调之下,2021年财政或仍保持相对积极态势,举债规模或仍维持相对稳定,尤其为重大战略提供财力保障;对于债务风险化解的表态依然延续,但排位相对靠后。货币政策方面,货币政策定调添加“精准”,延续“匹配”说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但未提“合理充裕”和“降成本”,银行间流动性或仍有收紧可能,M2和信贷等或仍维持一定增速。总体来看,“需求侧改革思路”之下,短期工作的重点是科技创新、产业链供应链、扩大内需,故整体宏观调控政策诉求为前者创造平稳的经济环境,财政政策关注的是要继续发力,货币政策更关注的是要精准。

 

消费韧性不断增强

 

尽管中国消费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但居民消费的韧性在不断增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显著冲击,一季度中国GDP增速大幅下降6.8%,创有季度GDP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值,社零增速下降15.8%。由于疫情对于生产和需求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中国生产端修复显著快于需求端,且伴随局部疫情的反复,社零消费增速在7月以前延续负增长,二季度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大幅回落至-73%。但是三季度开始消费加速回升,特别是网上消费增速大幅提高弥补部分线下消费缺口,值得注意的是,7月海南自贸港开始实施免税新政,带动化妆品、金银珠宝、日用品、通讯器材消费增速8月大幅回升,社零增速年内首次转正,之后消费持续修复,对于GDP的贡献度快速回升至35%。

 

2021年消费增速将进一步恢复常态化,汽车消费或维持强势,餐饮及石油制品类消费逐步修复。从社零各品类当前修复情况来看,除餐饮消费和石油及其制品消费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外,其他主要消费品增速均已回升至疫情前水平。2021年,随着油价逐步回升以及低基数效应,石油及其制品消费增速将明显走高,受2020年低基数效应影响,2021年餐饮消费增速也将明显回升,但考虑到疫情导致部分餐馆倒闭,且对居民饮食习惯造成影响,剔除低基数效应后,餐饮消费或难回升至疫情前9.5%的增速。另外,汽车消费能否延续高增长是影响社零增速的主要因素。

 

2021年需要重点关注服务消费的修复情况。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消费不断升级,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高,并在2019年下半年超过货物消费,2019年四季度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为50.2%。疫情暴发后,受制于隔离、居家等防疫措施影响,服务业受到较大冲击且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复工仍相对较慢,因此当前服务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依然处于45%的较低水平。2021年伴随疫苗接种的推广,消费结构有望进一步向常态化回归,以旅游消费为例,“十一”期间中国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80%和70%左右,较端午节大幅好转,2021年旅游收入或将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消费业态新动力

 

人口结构变化带动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银发经济”带来消费发展新动力。人口老龄化是指一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2001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2019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已达1.76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2.7%。从日本经验看,197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7.06%,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带动日本产业结构发生快速转变,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1970年的50%上升至目前的70%,同时带动消费支出的提升。在老龄化的发展阶段,中日两国都选择了重视消费的产业政策,2014年全国老龄办受国务院委托发布《中国养老产业规划》,提出到 2030年,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总产值要突破10万亿元。人口老龄化将为中国消费注入一股强劲的“银发动力”,在涉及老年人吃、住、用、行、医的各方面都有非常广阔的潜在市场等待挖掘。

 

金融科技和信息化创新为促进消费升级与发展提供新支撑。疫情期间,网络消费的占比进一步提升,促进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2020年1-11月,全国网上零售额105374亿元,增长11.5%。其中,实物商品零售额87792亿元,增长15.7%,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20.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比上年提高了4.6%。线上消费的进一步扩展和基于场景化消费模式的普及,使得老百姓在衣、食、住、行、医等各个方面更加依赖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为了满足居民消费场景与习惯的变化,金融科技创新需要立足于个人生活场景线上化的现实需求,建立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研发体系,根据线上个人需求的变动不断进行迭代,从而更好地进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引领我国居民个人消费升级,最终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增长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