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目前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时间窗口
11月24日上午,在2020年中新金融峰会论坛上,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表示,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重新出现,当前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窗口。为此应从降低国际投资者持有成本、突破实际应用场景、扩大人民币计价资产市场开放和发挥数字人民币跨境优势四个角度进行着力。本文为巴曙松教授演讲实录,敬请阅读。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谢谢主持人,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今天的峰会。刚才苏行长非常清晰的回顾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从他的回顾里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市场驱动的进程,往往是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产生了对人民币的需求,加上中国的监管当局相应的优化这些配套的制度,来配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延续苏长刚才对历史的梳理,再来对比一下当下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当前重新又出现了国际金融体系中对人民币的需求,对人民币资产的计价资产的需求重新上升的一个时间窗口。或者说当前,面临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的时间窗口,从主要的货币来看,日元、美元、欧元都先后进入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从经济增长角度看,中国的疫情控制得力。从全球的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来看,每一次国际经济、实体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往往会促使国际金融体系重新寻找一个均衡状态。
 
目前来看,国际的实体经济层面,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相对比重出现了大变化。比如说最近刚刚签署的中国和东盟的合作,这个协议来看,这些东盟的合作,未来会为全球经济增长里面贡献非常大的一个地区。所以这些地区在国际金融体系里面的影响力会上升,再加上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新的布局,虽然全球化范围内的进展受挫,但是区域合作还如火如茶的,所以这个背景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我认为是有市场需求驱动的。
 
 
鉴于这个判断,从当下对比主要的国际货币走过的国际化的历程,从我们自己观察的角度看,我觉得需要从四个方面来着力:降低国际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成本,突破人民币的实际的应用场景,扩大人民币计价资产市场开放和发挥数字人民币的跨境优势。
 
第一,降低海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成本。我们跟很多的国际投资者来交流的时候,就会发现美元、欧元这些国际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广泛应用的国际货币,是因为它有一系列金融基础设施去支持它,有非常活跃、有深度的金融市场去支持它。而人民币目前作为一种新型货币,相对应而言支持它做国际化的金融基础设施还并不完备。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说在亚洲时区,目前还没有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托管机构。中国的金融机构持有海外金融资产,它的托管可能还是到卢森堡,到伦敦,面临着时差和其他方面的服务落差。同时,在亚洲的这些托管机构能提供的服务,比如用人民币计价的配套服务,还比较欠缺。为什么在疫情的恐慌时期,即便美国的疫情在恶化,国际投资者还在靠向美元,这跟其金融基础设施是有关系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人民币国际化这些年取得明显的进展,人民币对多种外币都有不同的业务的拓展,但是其实人民币兑换交易主要还是美元。我们要发展多种外币的兑换业务,从微观层面来看,比如说对东盟的各种货币,人民币不用再经过美元再转一道,这样交易成本就降低了。这是第一个,降低海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成本。
 
第二,拓展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人民币在贸易领域计价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是不仅是贸易领域。关于对外投资、金融交易,我们观察到一个数据,把每个国家货币的外汇交易的成交量除以贸易总额,中国大概是14倍,欧元是40倍,日元160倍,美元273倍。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拓展贸易计价领域,我们在“一带一路”的合作,跟东盟的合作拓展人民币计价应用的范围,但是更需要提供配套的应用场景,让它交易得更活跃,这样才使得投资者愿意持有这种资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第三,扩大人民币市场开放,能够直接带动跨境人民币发展。19年跨境收付大量增长,所以还是要推动这种人民币计资产的开放。
 
第四,发挥数字人民币跨境优势。因为数字人民币率先落地,其在跨境应用领域天然的具有成本低和具有可追溯性的优势,可以突破很多难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