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2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资产管理与金融市场前沿(FICC方向)迎来了首期班的开学典礼。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教授通过视频的形式对新班级同学的到来表示欢迎。巴曙松教授表示,目前的国际经济动荡,最终将接纳人民币为主要国际货币,找到一个均衡的、可持续的国际货币框架。在此之前,必须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的开放。这些举措的主战场不在股票市场,因为对于一个货币体系来说,FICC市场才是关键。本文为视频实录。
以下为视频实录(经编辑整理)
非常欢迎同学们参加今年的FICC课程,这是我们和很多业界专家和学校教师商量之后,下决心推出的非常重要的课程。之所以推出这个课程,我结合当下的情况谈几点看法。
首先,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包括欧元、日元、美元等,基本都进入了零利率甚至是负利率阶段。为应对疫情,主要发达国家都采用了无限量宽松刺激政策,如果放在整个FICC的体系来看,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发达国家试图让其他国家、其他市场上持有它们的资产的投资者来分担其经济调整的成本。
那么,这些国家的货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强权呢?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支撑这些货币的国际金融市场的产品交易、托管和清算非常完备,使得其他国家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里不得不用这些国家的货币。这些发达国家通过这个方式让其他国家分担其成本,并且进一步通过长臂管辖的原则进行惩处,这背后反映的是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的矛盾。
实际上,每一次大的国际经济金融的动荡,都可以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中找到蛛丝马迹,每一次大的动荡都可以归结为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与当时的实体经济和世界格局不匹配,必须要通过动荡找到新的、稳定的、均衡的、可持续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
以二战后美国的崛起为例。在二战前,美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了,但在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中英镑仍占据主要地位。随后经济大萧条、二战等一系列国际动荡发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凸显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结束了国际动荡,国际经济进入了一个发展相对平稳的时期。
而现在国际经济金融面临的一个潜在矛盾是,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力在上升,但国际货币体系仍停留在二战前后美国和欧洲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在目前的国际金融环境下,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国际化程度还不高,人民币的地位还无法与中国实体经济规模相匹配,无法占据世界第二大货币的主导地位。
从更宽泛的意义来说,目前的国际经济摩擦抑或是动荡,都将以最终接纳人民币作为主要国际货币,找到一个均衡的、可持续的国际货币框架作为标志。
在此之前,必须要积极推动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推动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的开放。而这些举措的主战场不在股票市场,虽然股票市场对发展直接融资、促进创新很重要,但对于一个货币体系来说,FICC市场才是关键。无论是固定收益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作为利率价格信号的形成,还是外汇市场中得围绕利率、汇率的一系列完备的产品的价格信号的波动,都支撑着复杂的金融体系。
可以预计未来5-10年,或者说更长的一段时间内,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会不断完备,围绕人民币利率汇率的相关产品会不断丰富,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并支撑人民币逐步成为国际货币,支撑国际货币体系找到一个均衡的、新的金融框架和结构。
这一进程表现在微观形态上,就是需要大量FICC业务的发展。这是我们坚定地推动FICC系列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个课程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