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巴曙松:用好金融活水增强发展势头
  5月30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湖北‘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教授参加会议并作研讨交流。巴曙松教授表示,要提升整个供应链产业链的抗风险和自我修复能力,需运用金融手段和金融工具,促进线上和线下的金融资源对接,同时调整传统金融体系和融资结构,建立支持城市群建设的融资体系。本文为巴曙松教授发言摘要,敬请阅读。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疫情的冲击对宏观产业区域发展带来很多影响,会加速一些转型,同时也暴露一些短板,要思考用金融工具的手段来提升整个供应链产业链的抗风险和自我修复能力。

  一是运用金融手段和金融工具。评估湖北在中国和全球的不同工业产业链中的相对位置,评估这一次受冲击的不同程度、可替代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基础设施、特别是数据信息方面的支持来提升我们所在的供应链的自我修复能力。

  二是促进线上资源和线下金融资源之间的对接。通过这次疫情我们看到,怎样促进线上资源和线下金融资源之间的对接;怎样促进不同类型的大中型金融机构和新兴的依托互联网的金融机构,基于他们的各自比较优势去与市场主体对接,特别是明确定位各自要服务哪一部分市场主体,对现有的金融机构没有覆盖到的那一部分市场主体,怎样让他们和现有的这些金融机构网络建立金融联系,以便有下一步发展金融支持的可能性,这些问题都要思考解决。要促进不同类型的大中型金融机构和新兴的依托互联网的机构,更加精准地将资源投放到真正需要的市场主体。

  三是要根据整个湖北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求,大规模大力度调整当前相对传统封闭的金融体系和融资结构。生物科技、智能城市、数字数据的产业化现在比较热门,不仅是湖北和武汉想做,全国很多城市都想做,全世界很多城市也都想做,最后的竞争除了看营商环境、基础资源之外,金融资源能不能跟得上,也是一个关键。总体来说,这些项目和产业真正要到落地的时候,需要金融资源相应去配置、配合和支持。这相应地就要求整个融资结构、金融机构的构成,包括商业模式要做非常大的调整,根据这些新经济的需求来作出创新。

  四是围绕内需区域市场发展,建立支持城市群建设的融资体系。中国的城市化在“十四五”阶段将进入一个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的阶段,湖北的部署可能要在这方面有更大的格局,强化湖北和武汉的辐射力,发挥这种协同效应。围绕内需区域市场的发展,构建一个以武汉为枢纽城市的长江中下游城市群,构建带有中国特色的巨大内需市场的一个都市圈,提升它的枢纽地位,这可能是决定湖北下一步在全国和包括整个亚洲地区提升自身影响力、发展前景、释放潜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2020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