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2】巴曙松教授畅谈全球经济中的中国创新
  1月5日,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参加央视《对话》栏目,本期节目主题为“全球经济中的中国创新”。当中国力量走向世界舞台,他们带来怎样的中国经验?世界格局深刻演变,中国创新如何为世界发展提供动力?《对话》汇聚香港,聚焦全球经济中的中国创新。本文为《对话》栏目文字实录。

以下为巴曙松教授发言文字实录

主持人:请问巴曙松教授是否见证了很多内地企业和香港之间的联系?

巴曙松教授:香港正在出现一些变化,一些发展和创新。比如我们通常说香港的重要性是是因为它是国际资本投资中国的门户,我们国内的企业到香港来融资,把国际资本投资到中国,然后在香港形成一个匹配,形成一个纽带,这就是上市。但是从刚才于总的介绍里,我们看到香港正在凸显一个新的功能,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从原来主要是吸引外资到中国投资,开始逐步的要走到海外去投资,香港就变成了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一个平台,这是香港另外一个新的功能,而且未来它会越来越重要。(主持人:巴曙松先生说的特别有道理,因为我们看到两家企业他们的发展路径就是不断的从中国走向世界。今天他们在世界舞台的长袖善舞的背后,还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新的力量和新的身份)

主持人:钢铁产业是如何见证中国影响力提升的?

巴曙松教授:我想把它们分成两个侧面来展现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一个是从供给侧来看,中国钢铁占据了全球供给的半数,另一个是从需求侧来看,中国钢铁呈现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实际上中国作为全球钢铁产量第一的大国,已经20多年了,所以难的不是说我们中国怎么变成钢铁世界产量第一大国,而是说在成为第一大国之后,怎样参与主要的国际组织协会平台。中国开始是不怎么参与,然后去了解去接触,然后开始去参与,到变成积极的参与,最后变成会长、主要的负责人,这可能是经济体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它怎么去熟悉、了解、参与国际规则,然后更好的促进新环境下的全球化,这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我也补充一点,金融是要把供给和需求连在一起的。在2019年,香港交易所的IPO总量是全球第一位,过去的十年里边有7年是第一位,另外三年也是在前三名。所以它的背后实际也是一个了解国际规则,把握中国需求、提出解决方案的这么一个过程。

主持人:香港交易所是如何获得IPO融资全球第一的?

巴曙松教授:不要只看到我们的块头大了,还要看到它在创新提升。所以不要只看到说香港交易所在这么动荡的国际环境下,IPO还是世界第一,虽然总量第一重要,但实际上以前大家一提香港市场融资就是金融地产,说香港市场特别稳,对吧?

要说投新经济还得投美国市场,实际上其超过一半的融资额来自于新经济。香港在18年推出了一个上市制度的改革,其制度改革的核心,包括怎么为中国的新经济融资等主要的几个方面,比如说中国的人口在逐步的老龄化,中产收入阶层的大幅的扩大,对生活品质要求提升,所以他对于生物科技创新的需求上升,导致生物科技融资门槛大幅降低。同时在新经济里边,人力资本它的价值变得重要,在一个公司里有一部分人他对公司有特别的贡献,所以对这一部分人群给他超级的投票权,这也是一个新经济的融资需求。包括像阿里这样已经在其他的国际市场上市,然后以非常快捷的方式在香港实现上市。

正是因为这样,针对中国的独特的创新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才有了一个动荡环境下其还是IPO全球第一位的香港。您说到我们必须要更多的去了解内地企业他们的融资需求,如果不能够理解到这一点,可能就意味着一个又一个遗憾。所以我们又回到阿里和香港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也是正因为有这样的原因,促使了我们在上市制度的创新方面开始迈出了又一步,就好像中国钢铁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的乳品消费增速成为世界第一,大概有十几年的时间,同样一个市场,它独特的需求在进行制度创新和调整,它也需要一个反复的沟通,这是大家互相理解的一个过程。

所以实际上阿里是一个触发剂,触发香港市场反思,我们是继续还是我们发挥传统的优势,比如说金融地产。还是说我们要及时创新制度,拥抱新经济去识别新经济的这些需求,很快我们看到香港市场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我想补充讲一个小故事。在92年亚洲的金融界大家达成一个共识,说中国经济要起飞了,一个起飞的经济一定有巨大的融资的需求,哪一个市场会抓住中国起飞带来的金融发展的机会?当时你看有东京交易所、台北交易所、香港交易所、新加坡、首尔、上海、深圳,当时大家几乎大部分参会的人员认为是台北交易所。92年台北交易所的融资量超过香港很多,香港是怎么抓住这个机会的?第一熟悉国际规则,第二能够了解中国独特的融资需求的基础上做出创新,把国内的企业通过H股,第一支就是青岛啤酒请到香港来,然后吸引国际资本到香港来,这样才一跃而成为一个国际融资中心。所以92年的故事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必须要敏锐的洞察中国经济出现的创新背后所提出的融资的需求。然后你根据国际惯例在香港提供解决方案,这才是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发挥功能的一个独特的地方。

主持人:对中国经济有什么看法?

巴曙松教授:现在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也有很多的争议,原来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比如说基础设施、房地产,我们把它叫做传统的基建,增长幅度在减缓,但实际上你从消费行业来看,一个是蒙牛在乳品市场上,另一个是原来是直接和基建房地产息息相关的钢铁行业,结果他们不约而同的做了一个事情,就是信息化智能化,所以这就是一个转型阶段的特点。一个就是传统产业升级,一个是在传统产业之外的新的一块增长力量、信息产业、生物科技、航空航天,所以两者都很重要。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来说,可能原来产业的升级影响更大,无论是钢铁行业也好,乳品行业也好,他们今天的发展因为有了创新,都颠覆了我们对他们的传统认知。当然这对资本市场而言其实也是一种考验,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创新才能够更好的助力他们的发展?

相对实体经济的创新来说,就中国目前,金融在支持创新上实际是滞后的,所以一个创新的经济需要一个活跃的市场,资本市场它实际上是创新的一个加速器。你比如说中国的这些国有银行、大型银行有的都上百年历史,它发展下来现在市值可能平均大概在1万亿,但是你想我们有一些网商自己做的金融服务机构,其实也就是一二十年的时间,也有1万亿的市值,同样10年前市值最大的中国公司是哪一家呢?中石油,而现在市值最大的中国公司是哪一家呢?最近刚刚在香港回归的刚回归,然后股价表现很好的阿里,这个背后就是中国经济正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所以那些传统的产业,它慢慢的相对重要性可能就降低了。

而这些新经济资本市场就给了它奖励,给它更高的估值,有了更高的估值支撑,它就拿这个资金,就像你刚才说的吸引优秀的员工进行研发创新,所以我们看到无论是香港的上市制度改革,还是上海的科创板,还是我们深圳的创业板,马上要做的这些创新,其实你把它归结起来,看起来是各种各样的制度变革,实际落实到一点,你原来整个金融市场习惯于服务的是这些重资产的传统产业,现在要通过制度调整去用金融资源扶持支持这些新经济,支持这些产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这个过程已经启动,但是还远远不够,即使是在这么严厉的调控政策的引导下,我们这几年房地产的投资大概十几万亿,我们其他的用来支持这些新经济,探索创新的这些融资,相比较而言还差得很远。你比如说香港交易所的生物医药、商事制度改革,改完之后一年多,全球第二大融资平台也就是数百亿港币而已了。所以整个融资结构的创新调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主持人:经济下行时,看到的是机会还是压力?

巴曙松教授:我们统计了一下100多年全球经济的增长。现在全球经济增长的状况是少见的一个低迷期,但是往往在低迷期闲置的资源多,所以企业家来进行创新提供的资源支持,就比它在经济反复繁荣的时候要好找。从整个技术周期进步来看,基本上是原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那些技术进步的动力,基本消耗的差不多了。

新的一轮经济技术周期即将启动,大家都在争取做胜出者,所以目前就是这么一个新旧交替的现状。不仅中国经济是这样,全球都是这么一个大背景。从金融行业来说,金融界有一句玩笑话,说“当台风来的时候猪都会飞”,所以你说满天飞的都是猪,你哪分的清楚,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呢?往往是经济在调整期,那些不好的企业,他没有竞争力了。所以反而你判断不同的企业哪些是胜出者,你收到的噪音会少很多,所以往往转型期是进行投资布局比较好的时期。

主持人:是否可以用一个词表达您对世界的期待?

巴曙松教授:“纽带”。创新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纽带,用纽带这个词分几个层次的意思:第一我们现在在香港办这次对话10年了,中国经济跟10年前不一样了,中美的贸易摩擦有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在这么一个新的国际环境下,香港要找到它在新的环境下成为东西方经济技术创新的一个纽带。

其次香港是一个金融中心,要做好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纽带,同时还要做好中国的企业走进国际市场的一个纽带。中国的企业走到国际市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还需要很长的路走,可能在这一点上香港可以做很多的帮助。

视频来源:央视网
实录来源: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