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跟踪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进展,建立持续跟踪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权威窗口并为其发展建言献策,亚洲金融智库继续推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20)》研究项目,委托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教授担任课题主持人,并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由王志峰博士担任课题协调小组组长。其中,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喻奇、朱伟豪、张帅、张琦杭、陆雨田、韩毓、黄宇宸、金子茗、丛钰佳、姚沁雪参与了课题研究和报告撰写。课题成果由中国金融出版社于2020年12月出版,后附征订信息。
课题主持人: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20)》
编委会
课题主持人:巴曙松
学术支持单位: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
课题协调组长:王志峰
课题执笔人:
喻 奇 胡未名 朱伟豪 张 帅 郑伟一
侯鑫彧 苏嘉胜 张琦杭 陆雨田 魏玉君
韩 毓 雷 锐 刘劲松 黄宇宸 金子茗
陈英祺 谢洁仪 叶静怡 宋明莹 丛钰佳
姚沁雪
书籍简介
纵观全球主要湾区的发展,金融无一例外是重要的引擎。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新的全球环境下培育增长新动力的重要空间载体,有条件成为未来中国乃至亚太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中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更是其中面临的核心任务;粤港澳大湾区所具有的差异化的金融体制,为下一步的金融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本书是延续性报告,是在上一年报告基础上的更新,分别从全球主要湾区对比的角度、与核心区域11个城市、粤港澳三地金融机构和主要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监管等不同维度,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与发展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亚洲金融智库委托巴曙松教授团队结合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及其监管政策的新变化、新趋势,继续推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 (2020)》,建立持续跟踪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权威窗口并为其发展建言献策。
序言
经济双循环格局下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的新起点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当前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叠加疫情的冲击和中国自身的经济转型,促使中国将发展经济内外双循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宏观政策重点,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核心是在继续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内需、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以及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科技与制造业中心,开放程度较高的粤港澳大湾区毫无疑问地成为实现“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仅仅就推动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循环而言,包括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金融要素的市场化定价、教育和医疗领域管制的适度放宽等,民营企业众多、市场活跃的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
面对这样不确定的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理应有所作为,更好地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助力大湾区继续走在成为世界级湾区的道路上。一方面,全球一流湾区的经验显示,金融在助力东京湾区制造业应对日美贸易摩擦、推动纽约湾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为适应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变化,大湾区金融业发展已呈现出新特点,在金融业务数字化、金融业态多元化、粤港澳三地金融产品互认互通等多领域有了明显的发展。
部分发达国家推动的逆全球化、以及新冠疫情对于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值得关注的趋势之一就是实体经济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大大加快。作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业可能更快得向数字化发展,这一特点正体现在支付清算、征信与评级、消费金融、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各个具体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观察粤港澳大湾区新金融业态的发展,将有助于把握其演变的内在动力,推动新技术应用于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增强风险控制水平和监管能力上来。
我们发现,当前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金融业发展呈明显的纺锤形,港深穗等核心城市金融市场比较优势明显,特别在银行、证券和基金行业呈现出头部效应。为支持实体经济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大湾区金融业发展还呈现出一些新特征:一方面银行体系的信贷总量和增速双双走高,为实体企业提供纾困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以信息科技、生物医疗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IPO募资规模大幅增长,创投市场对于医疗健康、电子信息等新经济领域的支持比例也达到新高。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已近两年,此前具有顶层设计特征的政策正加速落地,本书亦重点围绕此类政策开展进一步的跟踪与专题研究。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涉及跨境投融资、金融对外开放、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改革举措。其中,即将推出的“跨境理财通”有望成为推进大湾区三地居民跨境投资产品互通的创新突破,也有可能成为探索粤港澳三地金融业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融合发展、发挥差异化优势的有益尝试。本报告的研究认为,“跨境理财通”落地后应重点做好理财产品评级互认和投资者适当性评估,加强三地监管协作、积极创造条件应用监管科技。
从粤港澳三地金融要素市场化流动的情况看,我们研究认为,当前CEPA框架正在逐步完善,内地新一轮金融对外开放举措也在逐步落地,不过当前粤港澳三地在金融机构的跨境展业、金融服务的跨境提供以及金融产品的三地互认方面仍存在准入门槛较高、监管标准不统一、法律与货币体系差异缺乏完善的协调机制等多方面限制。《意见》对加速三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动资金和金融产品跨境流通提供了重要政策指引。此后,广州、深圳等市也出台了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方案,预计三地互联互通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将逐步丰富。下一步,有条件首先把“跨境理财通”、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落实好,接着尝试以试行粤港澳三地金融服务“单一通行证”、金融科技“监管沙盒”等举措为突破口,助推大湾区金融要素流动与融合。
本书一共分为六章,前五章分别从全球主要湾区对比、“9+2”城市群金融发展业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维度,探讨了大湾区金融融合与发展问题。第六章重点聚焦广州开发区金融发展,从绿色金融、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知识产权交易、跨境融资等特色领域提出若干建议。此外,课题组针对大湾区100多家金融机构的高管和核心骨干开展了问卷调研,相关成果也在书中有所体现。具体到各章而言,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中,本报告梳理了现有的湾区经济研究成果,从多个维度量化比较粤港澳大湾区与全球主要湾区。在此基础上,重点截取东京湾区应对日美贸易摩擦、纽约湾区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以及旧金山湾区发展金融科技三段历史,提炼出可供粤港澳大湾区参考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章中,本报告从政策、产业、金融供求和空间分布、贸易开放和金融中心发展等维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的金融发展现状,并重点关注新冠疫情爆发至今,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相关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情况。
第三章中,结合针对湾区金融机构及其高管开展的问卷调研,本报告尝试对2020年的金融机构做初步画像,概括出2020大湾区金融机构的八个特征。基于对特征的描述,报告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业务建议。
第四章中,本报告总结了疫情影响下,大湾区股权市场、债权市场以及绿色金融领域市场发展情况。2020年以来大湾区股权投资重点关注新工业、企业服务和医疗健康三大行业,其中半数为生物技术和制药企业。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香港在符合国际惯例的制度和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深圳正逐步成为绿色债券发行的重要驱动力,大湾区区域碳市场已经成为全国领头羊。
第五章中,本报告围绕粤港澳金融监管的政策指引和可能突破方向,探析粤港澳三地资金和产品互联互通的发展脉络,重点尝试从跨境理财通、跨境金融服务一体化以及金融科技的“监管沙盒”等角度,就其可行性、优势与风险开展专题研究。
第六章中,本报告聚焦广州开发区的金融发展实践,从绿色金融、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知识产权交易以及跨境融资等领域梳理其优势与不足,结合其细分领域的优势与劣势,对区域金融发展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在本书完稿之际,正值深圳经济特区创办四十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显示出对深圳乃至大湾区寄望更高。深圳由“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既是对其过往成绩的肯定,也反映了国家对整个大湾区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多引领示范作用的期待。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以预计,有关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政策有望继续稳步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各项建设也有望进一步加速推进。有鉴于此,我们希望能够继续从金融角度,持续跟踪大湾区建设经验及发展动向,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贡献专业力量。
是为序。
后记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2020年,疫情冲击叠加经贸摩擦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外部的冲击。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积极应对,结合各自的经济状况推出相关应对政策,推动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适应“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从中长期看,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大湾区的金融业如何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始终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2018年7月,受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委托,我们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研究项目,由我担任课题主持人进行跟踪研究,目前已经连续两年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20年11月,课题组在完善原有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大湾区金融发展及其监管政策的新变化、新趋势,积极跟踪疫后大湾区经济复苏与全球经贸博弈的新进展,推出了《2020年度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
为了完成好研究报告,我们专门成立了各司其责的协调小组,具体组织课题研究和报告撰写。报告协调小组由我牵头,王志峰博士具体协助组织,负责确定课题方向、搭建研究框架,对研究报告进行全程指导。在报告撰写过程中,前言与后记由巴曙松教授、王志峰博士完成。第一章由喻奇组织完成,成员包括喻奇(第一节、第三节)、张琦杭(第二节)、陆雨田(第四节)。第二章由朱伟豪、胡未名博士组织完成,成员包括胡未名博士(第一节)、魏玉君(第二节)、韩毓(第三节)、朱伟豪(第四节)。第三章由张帅博士组织完成,成员包括雷锐博士(第一节)、刘劲松博士与黄宇宸(第二节)、张帅博士(第三节)。第四章由郑伟一组织完成,成员包括金子茗(第一节)、郑伟一(第二节)、陈英祺(第三节)。第五章由侯鑫彧博士组织完成,成员包括谢洁仪(第一节)、侯鑫彧博士(第二节)、叶静怡(第三节)、宋明莹博士(第四节)。第六章由苏嘉胜博士组织完成,成员包括丛钰佳、姚沁雪。此外,喻奇、谢洁仪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承担了较多组织协调工作。
与以前的年度报告相比,本年度报告尝试从三个方面有所强调。第一,报告试图从全球主要湾区的发展历史寻找经验对照,包括东京湾区应对日美贸易战的经验、纽约湾区在要素市场化配置上的发展经验、旧金山湾区金融科技业态发展经验,以便有针对性地为当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借鉴。第二,课题组在亚洲金融智库的支持下,针对大湾区100多位金融机构资深从业人员开展了广泛的问卷调研,相关成果已在报告中有所体现,在此也一并感谢认真填写问卷的专家学者与从业人员。第三,本年度报告针对广州金融业发展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重点关注了广州开发区在绿色金融、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知识产权交易以及跨境融资等特色金融领域的发展前景。
本报告是课题组计划持续跟踪大湾区金融发展的第三本年度报告。两年多以来,我们很高兴能够与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广州开发区一道,尝试建立一个持续观察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研究窗口,形成一个促进大湾区金融行业政、产、学、研专业交流的专业平台。此外,自2019年7月以来,课题组也坚持每周发布《湾区金融发展周报》,持续跟踪大湾区金融动向与趋势,同时也作为课题组的研究积累。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建立持续跟踪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研究窗口,并为其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当然,该课题资料涉及范围较广,所需专业知识也较为广泛,有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新政策也在不断涌现,由于课题组水平所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不断改进提高。同时,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各位研究人员在文中的观点仅仅代表个人作为研究人员的看法,主要用于专业探讨与交流,并不代表任何机构。
征订信息
由巴曙松教授担任项目主持人、由亚洲金融智库隆重推出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20)》已正式出版发行,是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金融发展建言献策的专业研究报告。本书定价86.00元,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请有意订阅者与出版社联系订购。订阅方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