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巴曙松:疫情冲击倒逼新金融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以及全球的金融体系当前都面临着创新变革的新挑战,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疫情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也推动着新金融的发展。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教授受邀在《大河报·大河财立方》开设专栏,深入解读了新冠疫情对中国新金融市场变革产生的推动和影响。

文 /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国以及全球的金融体系当前都面临着创新变革的新挑战,金融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都出现显著的变化,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市场在变革创新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金融产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服务方式、新的金融和经济的互动模式,也崛起了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监管机构也在探索新的监管方式。新冠疫情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也可能会从某些方面推动新金融的发展。

  新冠疫情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非常独特,很难与金融发展历史上的经济动荡进行简单类比。以2008年次贷危机为例,次贷危机的风险源于金融机构的高杠杆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而这一次则是疫情传染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方面的危机带来了经济社会运行的停摆,从而导致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从各项指标的观察上来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还是相对稳健的。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变革实际上也在加速进行中。

  新冠疫情给金融市场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推动着金融市场的变革,原来的一些比较模糊的、往往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趋势还不是十分明朗的金融变革,因为新冠疫情的出现而明显加速。比如,在疫情发生之前,线下业务向线上的转移可能需要长时间的市场培育投入和迁移历程,但这次在疫情的倒逼和推动下,线上会议、线上教学、线上金融服务、线上办公等线上业务大幅度提升,加快了产业业态转换的进程。

  目前看来,新冠疫情对新金融变革的推动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例如各国金融政策的突破和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央行推出的金融政策出现了许多新的突破,比如美联储和全球一些发达国家的央行大规模的干预行为,往往表现为不限量的量化干预。同时,金融市场也出现了剧烈的波动,美国的资本市场就是典型的代表,它首先在疫情冲击下出现了恐慌式的大幅下跌,又因美联储等强力的政策干预在短期内迅速回升。疫情之下很多金融市场波动的现象背后,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政策逻辑的变化,还是微观层面上市场微观结构、产品结构发生的变化等,或者是中观层面的行业变化和区域分化,都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观察窗口和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除了金融机构从线下向线上的转移在疫情倒逼之下会加速,我们还看到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同时也影响到金融业的业务模式和行业生态。与此同时,因为主要发达国家的央行对疫情的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干预措施,全球范围内主要发达国家均出现了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现象,欧盟、日本、美国都先后如此。疫情暴发以来,美联储的宽松操作规模可以说史无前例,在3月连续两次降息,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至0%~0.25%,并快速抛出QE及各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

  尽管中国央行在疫情发生以来也采取了降准、降息、再贷款等各种总量和结构性的宽松货币操作,但中国总体上还可以说仍处在“相对正常的货币政策环境”。如何在主要发达经济体已经进入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保持“相对正常的货币政策地位”和促进经济的复苏、与国际经济体系相对平稳的互动等政策目标之间的平衡,是当前的金融政策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一个未知的水域,金融机构的经营遇到了空前的挑战,如果仍然按照原有的模式来推进,可能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这就促使金融机构必须要进行创新。因此,疫情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在推动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创新,也同时在倒逼原有的金融政策理论框架做出调整,主要发达国家不限规模的量化宽松,是否就算是现代货币理论的政策实践?将来可能带来的影响如何?这也是当前全球金融机构、监管机构乃至整个金融界都面临的共同挑战。



文章来源:《大河报·大河财立方》2020年5月14日-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