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晚,“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系列第79期于线上举办,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副总经理于东智博士带来题为“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践的理论思考”的精彩讲座,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现场连线并点评。本文根据巴曙松教授现场连线点评实录整理。
点评 /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为点评全文实录
非常感谢于东智博士的精彩分享。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银行业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的融资结构是间接融资占据主导,银行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银行的资产配置,和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活力。在动荡时期,商业银行体系的相对稳定,是保证整个金融和经济体系在冲击之下保持平稳的关键力量。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扩散,对于全球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许多应对和刺激政策,包括常规性和非常规性的政策,这也带动了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一些深刻变革,以及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本身的大幅波动。而无论是对于经济周期还是金融周期的波动,银行的经营都具有典型的新周期性,在这种周期性大幅波动的市场环境下,银行的经营就必然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压力。在这一环境下,资产和负债管理在整个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便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银行能否做好风险防控,从而保持经营状况的稳定,主要取决于其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高低。因此,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商业银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和未来发展趋势中的一些决策行为和经营趋势,我们把今天的讲座主题确定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管理”。
于东智博士长期在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工作,既有国内的工作经验,也有国际金融市场一线的工作经历,非常了解国内外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运行机制,也积累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于博士最近也出版了资产负债管理主题的专著,我非常高兴地应邀为他的专著撰写了推荐语。
我自己在商业银行工作时,也曾在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工作过,在中国银行杭州分行工作期间,还分管过一段时间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深知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我相信通过于东智博士的讲座,大家应该会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一些更深入的认识。
下面我就资产负债管理这一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核心环节,结合刚才于博士的讲座和介绍,做一点评论和补充。
第一,从历史角度看资产负债管理的演变。
从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看,资产负债管理起步于一个相对发达的市场环境,是从欧美发达的银行体系中成长起来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创新和监管体系的强化,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地对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进行持续发展。实际上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市场中可供居民投资的金融产品是比较少的,利率也受到了非常严格的管制,银行的整个负债存款规模也比较稳定,价格比较平稳。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主要是资产端收益水平的最大化。
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快速成长,客户的贷款需求也在迅速地提升,但是当时仍有很严格的存款利率管制,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开始竞争存款,这导致商业银行存款的流失十分明显,银行往往难以吸收充足的存款去匹配和支持贷款的需求。所以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开始转向稳定负债,通过金融市场来补充资金来源。这一阶段总体上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无论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还是负债,类别都相对比较少,利率管制的存在使得资产负债的管理比较简单。当时在金融界有一个说法叫933——早上9点上班,下午3点下班,赚3个点的利差,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商业模式。
20世纪80年代之后,发达国家出现了一定阶段的经济衰退,利率市场化也在持续地推进,这使得银行业传统的利差经营模式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压力。
与此同时,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一些国际多边机构,开始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的银行监管体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Ⅲ》,进一步加强了对资本、流动性风险等的监管,完善了其三大支柱的框架,也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银行就不能只停留在资产负债管理这一传统阶段,必须转向把资产和负债统一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动态管理的新理念。例如资产负债管理的范围,要从表内扩展到表内表外,从本币扩展到本币和外币,还有一些管理的工具需要从静态的指标转向动态化和模型化。也就是说,商业银行需要把资产负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动态的管理,并且在不同的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下,对资产负债组合的规模和期限结构进行主动管理,这也就形成了现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框架和内容。
第二,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从中国内地的商业银行发展时间来看,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贷存比管理。国家于2003年开始启动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同时也推动着银行内部经营机制的转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资产负债管理。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这些大型银行和很多股份制银行逐步引入一些先进的银行经营理念,搭建了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也实施了一系列资产负债管理工具,例如建立了适合自身的资本计量方法,并且把经济资本引入到内部管理中,增强了资本约束对于整个业务发展模式的引导作用;建立了覆盖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体系,更加精确地调整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同时也引入了一些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和外部的定价机制,这样才能够更确切地考核不同业务部门、业务板块的经营绩效,促使不同的业务单元更有效地实施全行的经营战略。中国大型银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采取了剥离不良资产、注资股改并上市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上市之后的一段时间,正好是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这一阶段对整体存贷款利率有一定的管制,并且利差比较大。
商业银行往往只需要保持一定规模的扩张,避免出现资产负债的大型风险,就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利润和利润增长。这段时间,也常常被视为是中国银行业经营的黄金时期。
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之后,中国经济逐步步入到新常态,整个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在转型,利率市场化也在加快,直接融资也在快速地发展,也在分流银行的储蓄,金融监管的要求也趋于严格。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也客观上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法人大概有4000多家,这些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差异很大,资产负债管理的水平也是千差万别。
我们可以预计,影响下一步中国银行业经营业绩分化的很重要的一个推动力,是能否建立良好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今天于东智博士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总体框架以及国内外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践,都进行了讲解,特别是对不同类型的案例,对各类管理工具的运用,都做了分析,有助于大家对资产负债的整体管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对资产负债管理在银行整体经营运作中的重要地位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当前动荡的市场条件下,提升银行应对风险能力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强化其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在当前经济金融大变革叠加新冠疫情这类公共卫生危机冲击的大环境下,银行要更加关注和提升资产负债管理的水平,把握全球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演变的趋势,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继续探讨《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及其对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估,并对资产负债管理的改进进行探索。比如,精确的资本计量和经济资本的配置与资本结构的摆布密切相关。随着现在金融机构参与金融市场的业务越来越多,流动性风险指标也会对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程度、优质的流动性资产的储备等产生约束。利率风险计价方法的精细化,也需要更加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
巴塞尔委员会于2017年12月颁布的《巴塞尔协议Ⅲ》的框架,也进一步修订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的资本计量方法。尽管在疫情的冲击下,《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日期被推迟一年到2023年的1月1日,但从总体上看,《巴塞尔协议Ⅲ》对于整个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我们重视和跟踪研究。
二是要冷静地把握和评估新冠疫情冲击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并针对性地采取应对的措施。为了应对新冠疫情,主要经济体的央行都不同程度地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主要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不限量的量化宽松政策。但是我们要关注的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政府、家庭、企业等不同经济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例如经济部门的加杠杆可能会推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经济的停摆对于一些供应链的冲击,也会影响到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
三是要继续探讨国际范围内资产负债管理的经验。因为这些发达国家的银行业不仅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以及疫情的冲击,而且还长期处于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环境中经营。如何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来提升收益水平,实际上是这些银行业在发达国家市场上一直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这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要充分地梳理和总结在经济转型、低利率甚至负利率以及经济低增长环境下,国际银行业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做出的应对措施。
以上是我在听完于东智博士的讲座之后做出的几点补充和评论,供大家在接下来的讨论时参考。再一次感谢于东智博士,感谢他的分享、思考和总结,也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希望我们和大家一起坚持把金融专题系列讲座继续高质量地举办下去。谢谢各位的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