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香港金融发展局举办《发展人民币资产市场,提升香港人民币枢纽地位》报告发布会,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教授参加会议并致辞。巴曙松教授表示,当前疫情冲击、全球市场动荡的大背景为人民币资产市场开放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香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枢纽,应把握机遇进一步发展人民币资产离岸市场。
香港金融发展局发表《发展人民币资产市场,提升香港人民币枢纽地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就提升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提出多项建议,包括完善人民币多元债券市场、发展指数挂钩产品、发挥香港超级联络人角色、建立香港保险及证券相连市场等。
巴曙松教授开场致辞
巴曙松教授指出,在剧烈变化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下,香港需要创新人民币业务发展策略。人民币之于香港,就像美元之于伦敦。从规模角度来看,全球离岸市场规模较历史高峰期明显下降。从流量角度来看,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资产的速度明显加快。基于新的国际国内环境,评估现状,洞察趋势,优化策略,为未来超前布局,香港才能在参与和支持人民币迈向自由兑换和资本账户逐步开放的过程中,继续保持枢纽地位。
目前学界、业界对于人民币当前国际化发展路径仍存在争议。就在岸优先还是离岸重要这一问题,巴曙松教授表示,离岸市场发展需要依托在岸市场的巨大体量,但是中国在岸市场开放要取得实质成效,同样需要离岸市场的协调配合和良性互动。
当前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人民币资产市场开放的又一个重要时间窗口。一方面,多个国家宣布无限量宽松政策,负利率、资产负收益率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普遍;另一方面,当前疫情冲击、国际货币体系格局面临重大洗牌,人民币资产整体表现较为稳定。目前,中国的疫情控制相对平稳,中国经济基本面稳固,资产整体估值较为合理,资产市场有深度,主要金融指标总体上处于“正常区间”。因此,人民币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避险资产的特征,如果开放得当,有条件吸引更多国际资本的流入,加快人民币资产市场开放进程。
最后,巴曙松教授总结了报告的主要特点。第一,报告对标未来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客观需求,强调从国际水准的金融基建着手,实现金融基建覆盖前、中、后台多个层面,形成庞大而完备的金融生态与产业集群。第二,报告突出债券市场的地位。债券市场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进程中必然是主场,同时能够弥补香港金融市场的短板,强化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第三,报告指出应在新的环境下拓展香港超级联络人的功能和范围。充分发挥香港金融法律制度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对接内地自贸区、大湾区、以及各项跨境投融资需求,从股票拓展到债券、大宗商品、保险、银行理财,考虑转换为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并在香港交易流通,协助化解“一带一路”中的投融资风险。
巴曙松教授和与会嘉宾及相关人员合影
以下为巴曙松教授致辞全文实录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发展人民币资产市场,提升人民币枢纽地位》这一报告的正式刊发。这是一份典型的团队合作的成果,凝聚了许多专家的智慧。我受香港金融发展局委托,担任主持这一报告撰写的总牵头人,深感荣幸,我衷心希望藉此报告的发布,引发各位关心香港金融市场长远发展的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共同为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指点前路,让香港在当前国际经贸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全球货币体系面临显著冲击的过程中,能再次把握大势,在全球变局与中国金融发展中把握好自己的定位和走向。
从2004年开始,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在数度起落间已走过十六个春秋,成为近年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人民币汇率改革等国家重要金融制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当前全球贸易格局出现巨大转变、金融市场动荡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出现了分化。从规模上看,全球离岸市场资金池规模(1.2万亿元,不包括银行同业存款),人民币贷款规模(全球各境外主要离岸市场合计3810亿元),离岸市场人民币债券规模(全球各境外主要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债券未偿付余额4151亿元),较历史高峰时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跨境资本流入明显上升,截止2019年底外资持有中国境内债券规模达到2.26万亿元人民币,持有股票规模达到2.1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加了82%和32%。因此,有必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实践反思总结,作出适时调整,更好地配合人民币迈向自由兑换和资本账户逐步开放的国际货币之旅。
目前学界、业界对于离岸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中的定位有不同观点。在发展初期,离岸市场曾经被视为一种具有竞争性的开放路径,或认为开放离岸市场将可能形成不同价格信号,造成两个市场之间的套利。但是以在岸市场庞大的体量作为价格基础,跨境套利机制运转的空间很小。还有观点认为,在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香港已经不是人民币走出去的唯一窗口,在岸本地市场开放才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动力。包括内地近年来不断加快在岸市场开放的步伐,直接开放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人民币计价大宗商品也接连对境外交易者开放,推动人民币成为大宗商品的计价结算货币。但是,以目前一些产品试验性开放的效果来看,由于内地对国际资本的进出的管制,对交易机制的约束,国际市场动荡时国内价格波动很小,两者出现了明显的脱节,说明本地市场直接国际化的成功落实,需要十分严格的条件。离岸市场发展需要依托在岸市场的巨大体量,但本地市场开放的卓有成效,也需要离岸市场的配合和支持。
当前疫情冲击、全球市场动荡、国际货币体系格局面临重大洗牌的大背景为人民币资产市场开放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疫情冲击下,美国、欧元区、英国等多个国家的央行宣布实施无限量宽松政策,全球货币总量和社会负债大规模扩张,无疑将导致资金零利率、负利率,资产负收益率或负价格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普遍。与之相反,中国在防控疫情和经济复苏的过程中,率先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民币资产整体表现较为稳定。中国应对疫情的表现良好,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下一步复产复工、经济复苏有良好预期。其次,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稳固。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降杠杆、防风险之后,中国经济的风险度明显下降,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更强。再次,中国资产整体估值较为合理,资产市场也有深度。在市场各大类资产都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人民币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避险资产的特征,必然吸引更多国际资本的流入,加快人民币资产市场开放进程。
香港处于全球市场与内地市场的独特的门户市场地位,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优势,过去十数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下一阶段全球一体化过程中还会发挥更大作用。但香港面临的挑战亦来自多方面。因此,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就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在金融基建、产品、资产类别、政策、参与一带一路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梳理,也邀请了相关领域富有经验的知名金融机构负责人和资深专家共同探讨和集思,为香港人民币市场进一步发展提供真知灼见。
第一,前瞻性地着眼于支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所需要的各项具有国际水准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对外贸易投资规模,需要一个高度国际化、传输畅通的对外连接通道保证人民币的自由流动,否则将大大制约中国资本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影响本地市场国际化的效率。对外连接通道的设计需要有国际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以配合。因此,与此前研究不同之处在于,本报告不再局限于具体业务板块的个别发展,而是从涉及全市场发展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对支持一个国际货币金融生态体系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提出探索性的战略发展建议。
第二,关注债券市场。在推动人民成为国际货币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国际市场上,债券市场的资金容纳量、参与者、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远胜于其他资产市场,提供着债券融资、交易衍生品等各类基础性金融资产,也由此衍生出信托、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和中长期信贷等庞大的金融王国。但是从香港的金融格局来看,香港的债券市场一向较股票市场弱,通过强化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可以为吸纳全球资本、推动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化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渠道,也可以弥补香港金融市场的短板,强化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最后,关注进一步拓展香港超级联络人的功能和范围,从目前场内金融产品转向对接内地自贸区、大湾区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香港制度的灵活和便利,提供专业性的解决方案,亦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大湾区、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过程中,进一步巩固香港服务内地连通全球的枢纽地位,从股票拓展到债券、大宗商品、保险、银行理财等多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