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2019:金融界数字技术的经历、 回顾和展望(第50期)
【对话主持】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

【特邀嘉宾】
国际数据管理协会中国区创始和现任主席胡本立

40年的跨度变化巨大,这促使我们反思40年里数字技术哪些因素基本没变。实际上数字化的一些基本理论基础和技术发展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诞生,主要是考虑数字化怎么从模拟变成数字。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主要原因和基础首先是计算能力和网速的提高,这两个瓶颈的解决和进步又带来了“智能”分布的变化,从中心到平台、到云、到现在的边缘计算端,都与计算能力和所处位置的网速有关。其次是人机界面的变化,一方面机器的处理能力和网速在加快,另一方面人和机器的关系主要通过界面来发生。

 

人机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依赖机器,在依赖计算机的过程中,需要知道怎么管理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智力因素。从外行的角度看,经济金融领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语言经济学和传统的金融数据、金融模型如何融合,微观和宏观数据怎么打通;二是金融风险和危机时提出的要解决“数据缺口”问题仍然存在;三是如何平衡数字时代的创新和监管这个问题,在概念和如何操作上仍不清楚。

 

“虚和实”与数字化技术的进展也有关系。在对“数字货币”的辩论中,我们争论点在于数字货币究竟是电子,还是虚拟的数字。在E-Money时代下数字经济恐怕也有类似的困惑,希望我们对数字时代“如何认知和平衡好虚与实的关系”这一理念有新的认识与进步。

https://english.phbs.pku.edu.cn/uploadfile/2021/0512/2021051205013417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