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新经济的发展需要融资环境新支持
  怎么把好的新经济愿景、创新设想、创新产品变成新的产业,并进一步扩大变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金融资源的配合,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受邀在《大河报·大河财立方》开设专栏,探讨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融资环境如何与新经济的发展趋势形成良性互动。

 

文 /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怎么把好的新经济愿景、创新设想、创新产品变成新的产业,并进一步扩大变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金融资源的配合,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金融业要想与新经济的发展趋势形成良性互动,需要改变长期以来金融业所习惯的为传统经济、基础设施+房地产经济服务的方式。这是直接影响新经济从好的愿景转换成好的产业的关键。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其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经济增长规模有多大。新经济企业的技术创新首先靠研发,其次靠资本市场。

      识别新经济的独特金融特点,把好的创新设想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变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需要金融界和新经济企业的共同努力。为新经济融资,首先要深入观察新经济不同产业的产业特征和金融需求,针对性调整金融体制和金融产品。

      香港资本市场新经济融资改革的经验就值得借鉴。2018年4月,香港交易所对上市制度做出了一次重大改革,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新增了三个章节,为三类企业赴港上市打开“绿色通道”: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为寻求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大中华及国际公司设立新的便利第二上市渠道。新规实行后,港股迎来了新经济公司的上市热潮。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香港市场从一个主要为传统经济融资的资本市场,一跃成为了全世界第二大生物医药科技领域的创新融资中心。

      新经济企业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和资金需求。早期的创新型企业一般具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但往往面临资本投入少、创业周期长,风险和不确定性高的难题,需要多种金融工具和孵化环境支持新兴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进程,最典型的就是生物科技行业。

      港交所在设计新经济企业上市改革方案时做出了大幅调整,对生物科技企业不设置盈利、现金流和业务记录要求,只需要满足有一个产品通过一期临床、不反对进入二期临床,市值达到15亿港币等基本条件即可上市。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新经济具有不同的产业特征,新经济的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偏好和特征。所以,我们要为创新融资,就需要研究新经济不同于旧经济的特点。目前,港交所三大改革措施中的不少内容也已经被科创板的改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