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中国债券市场如何进一步开放
中国债券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近十年来,在与人民币国际化良性互动的背景下,中国债券市场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受邀在《大河报·大河财立方》开设专栏,从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境外投资者交易、中国债券的境外机构持有积极性三个方面对中国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策略作出深入探讨。
 

文 /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我国债券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近10年来,在与人民币国际化良性互动的背景下,债券市场更是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债券通”的成功推出以及2019年4月1日起中国债券被正式纳入彭博—巴克莱综合指数等里程碑事件,凸显了中国债券市场深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环球市场对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的认可。未来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步伐有望继续加快。
 

那么,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开放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呢?
 

一是大力发展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参考美欧等成熟债券市场的经验,中国债券市场可在进一步深化双向开放的基础上,探索另一个维度的开放,即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跨境范畴拓展至离岸领域。

 

从美元国际化的成功经验来看,欧洲美元债券市场的发展无疑进一步加强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计价、结算和储备等职能。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也需要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推动,尤其是在中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的背景下。

 

目前,以香港“点心债”、台湾“宝岛债”等为代表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虽初具规模,但发展步伐总体较慢。为进一步推动以香港等为代表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向纵深发展,建议继续保持离岸市场较为充裕的人民币流动性,并且着力搭建离岸人民币债券和中资海外债券交易、托管、结算、支付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应允许和推动在离岸市场开展锚定中国债券市场目标的金融产品的开发和交易,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在海外金融市场的计价和结算功能。

 

在具体推进中,可将香港作为“试验田”和“风险隔离墙”,在不影响内地主市场对外开放节奏的情况下,开展先行先试,为日后境内衍生品市场的开放积累经验。

 

二是逐步放开境外投资者之间的直接交易。目前,“债券通”下交易仅限于境外投资者与境内做市商之间,而两个境外投资者之间无法直接进行债券交易。未来,可引入境外做市商,为“债券通”项下境外投资者提供做市交易,以进一步拓展海外参与主体和增强债券的流动性。具体推进可按照风险可控的原则,率先考虑在“互联互通”框架内,发挥香港“一国两制”的优势,选择那些已在境内设有机构、受内地监管并接受香港监管当局监管的在港中外资机构开展试点。

 

三是扩大持有中国债券目标的用途。除追逐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外,债券投资还应具备充当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功能。而目前的中国债券,尚不能开展上述业务,流动性管理效用和资金使用效率因此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的积极性。下一步,建议探索在“债券通”项下利用两地托管机构的互联互通,逐步扩大持有中国债券目标的用途。
 

本篇编辑:都闻心